中西医结合抗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抗心力衰竭
作者:段光胜   单位:安岳县清流镇卫生院
114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阶段,被称为“心脏病最后的战场”。据统计,全球有数千万心衰患者,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单一的西医或中医治疗在应对心衰时各有局限,而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抗击心力衰竭开辟了新路径,成为守护患者生命健康的有力武器。

西医治疗:精准对抗心衰的“现代武器”

西医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拥有一套成熟且规范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西医治疗心衰的基石,主要包括利尿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β受体阻滞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

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可促进体内多余水分和钠盐排出,减轻心脏负荷,缓解水肿症状;RAASi能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降低血管阻力,减轻心脏后负荷,还能改善心室重构,代表药物有培哚普利、缬沙坦等;β受体阻滞剂可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常用药物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SGLT2i除了具有降糖作用外,还能通过促进尿糖排泄,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西医还会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非药物治疗手段。CRT可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性,增强心脏泵血功能;ICD能在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时,及时进行电击除颤,挽救生命。

中医治疗:千年智慧助力心脏康复

中医虽无“心力衰竭”之名,但对其症状和病机早有认识,将心衰归属于“心悸”“水肿”“喘证”等范畴。中医认为,心衰的发生与心、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主要为血瘀、水饮。

在治疗上,中医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等多种疗法。对于气虚血瘀型心衰患者,常用益气活血之法,方剂如补阳还五汤,方中黄芪大补元气,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共奏益气活血之功;对于阳虚水泛型患者,以温阳利水为治则,真武汤是常用方剂,附子温补肾阳,茯苓、白术健脾利水。

中成药在治疗心衰方面也应用广泛,如芪苈强心胶囊,由黄芪、人参、附子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之效,临床研究表明,其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心功能。此外,针灸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也有助于改善心衰症状,常选取内关、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共战心衰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能够取长补短,发挥协同效应。西医的药物和技术可快速缓解患者的症状,纠正心衰引起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脏腑功能,改善患者体质,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降低心衰的复发率。

在实际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多样。一方面,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例如,患者在服用西药控制症状的同时,服用芪苈强心胶囊,可进一步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结合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外治法,如在神阙穴贴敷温阳利水的中药膏剂,辅助治疗水肿症状。此外,中医的情志疗法、饮食调理等,也能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合理饮食,促进康复。

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显著效果。多项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使心衰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更明显的提高,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缓解更快,再住院率降低,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患者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时,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其次,定期复查,监测心功能、肝肾功能等指标,以便医生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等,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虽病情复杂、治疗困难,但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发挥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有望为心衰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在抗击心力衰竭的战场上赢得胜利。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