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在中医属“痔、瘘、裂”等范畴,术后护理对伤口愈合、功能恢复及预防复发至关重要。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肛肠术后护理需兼顾局部创面修复与全身气血调和,以下从多方面详解注意事项。
术后即时护理(24小时内)
术后返回病房后应取平卧位,避免过早下床活动,尤其结扎术后需卧床6小时以上,防止伤口出血。若出现轻微肛门坠胀或便意感,属正常术后反应,不可用力排便或久蹲,以免增加创面压力。
密切观察敷料渗血情况,若敷料被鲜血浸透或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等症状,可能为术后出血,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处理。术后24小时内可冷敷肛门局部,用毛巾包裹冰袋轻敷患处,每次15分钟,间隔1小时,以减轻肿胀和出血风险。
伤口护理与中药应用
术后第1天可拆除外层敷料,开始中药坐浴治疗。中医常用苦参、黄柏、苍术、马齿苋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药物煎水,待药液温度降至38-40℃时坐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坐浴时需将肛门完全浸入药液中,借助药力与热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坐浴后需用无菌纱布轻轻蘸干肛门周围水分,再涂抹中药膏剂(如九华膏、马应龙痔疮膏),具有去腐生肌之效。换药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牵拉伤口引起疼痛或出血。若伤口有结扎线,需注意观察线头脱落情况,通常7-10天自行脱落,切勿强行拉扯。
饮食调理原则
中医认为肛肠术后“肠腑不固,气血亏虚”,饮食需遵循“清热利湿、补气养血、润肠通便”的原则。术后1-2天宜进流质饮食,如小米粥、藕粉、蔬菜汤等,减少粪便形成,减轻排便对伤口的刺激。
术后3天可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饮食,如烂面条、鸡蛋羹,搭配菠菜、芹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但需煮至软烂。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发物及煎炸油腻之品,以防湿热内生,影响伤口愈合。
可适当食用具有食疗功效的食物:便血者可食黑木耳、红枣汤补血止血;肿胀明显者可饮绿豆汤清热消肿;年老体弱者宜用黄芪、山药煮粥补气健脾。每日饮水量需达1500-2000毫升,保持肠道湿润。
排便管理要点
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以术后48-72小时为宜,过早排便易导致伤口出血,过晚则粪便干结难以排出。若术后3天未排便,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药润肠剂(如麻子仁丸)或外用开塞露,避免用力努责。
排便时应速战速决,每次排便时间不超过5分钟,避免久蹲加重肛门水肿。排便后需及时用温水或中药液清洗肛门,保持创面清洁。若排便时出现少量滴血或厕纸带血,属正常现象;若出血较多或呈喷射状,需立即就医。
疼痛与并发症处理
术后伤口疼痛多因“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轻度疼痛可通过听音乐、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外用痔疮膏或中药镇痛栓剂(如复方角菜酸酯栓),也可口服养血活血止痛的中药汤剂(如桃红四物汤加减)。
术后常见并发症需重点防范:肛门水肿者可外敷硫酸镁纱布或中药湿敷(芒硝、黄柏煎液);创面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分泌物增多,需加强坐浴换药,必要时口服清热解毒中药(如五味消毒饮);尿潴留多因术后疼痛引起,可热敷下腹部或听流水声诱导排尿,无效时需导尿处理。
康复期调护
术后1周可适当下床活动,如慢走,但避免久站、久坐、剧烈运动或负重劳动,以防伤口裂开。术后2周内忌骑自行车、深蹲、排便时过度用力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中医强调“情志调畅”对康复的影响,患者需避免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冥想、散步等方式调节心态,气血调和方能促进伤口愈合。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以防肛门局部充血水肿。
复诊与长期养护
术后需按医嘱定期复诊:术后1周查看伤口愈合情况,调整用药;术后2周观察结扎线脱落情况;术后1个月评估创面修复状态。若出现伤口剧烈疼痛、大量出血、发热、排便困难等异常,需立即就诊。
康复后仍需注意肛门养护:养成每日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蹲;保持肛门清洁,每日温水清洗;饮食均衡,忌长期嗜食辛辣;适当进行提肛运动(收缩肛门5秒后放松,每日3次,每次30下),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预防复发。
中医肛肠术后护理注重“整体调治、内外兼顾”,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将局部护理与饮食、情志、运动调理相结合,才能实现顺利康复并降低复发风险。若对术后反应或护理方法有疑问,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