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是慢性肾脏病患者,尤其是进入透析阶段后,常见的一种骨代谢异常性疾病。它并非单一疾病,而是由于肾功能长期受损导致的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所引起的一系列骨骼病变。
一、为什么肾病会影响骨骼?
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肾脏调节钙、磷、活性维生素D以及甲状旁腺激素(PTH)的平衡,从而维持骨骼的正常代谢。而慢性肾脏病会导致:
1.磷排泄减少,血磷升高;
2.肾脏合成活性维生素D减少,导致钙吸收障碍,血钙下降;
3.为维持钙水平,机体分泌大量PTH,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造成骨质加速流失。
这一系列代谢紊乱最终导致骨量减少、骨重塑异常、骨折风险升高等问题。
二、肾性骨病有哪些类型?
根据骨代谢水平,肾性骨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高周转性骨病(最常见):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骨质流失快,骨痛明显;
2.低周转性骨病:包括骨化不全症和铝中毒性骨病,骨重建能力差,易骨折但症状不明显;
3.混合型骨病:兼具高低周转特点,常见于长期透析患者;
三、有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患有肾性骨病?
肾性骨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常被患者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
1.骨骼疼痛,特别是腰背、关节、肋骨等部位;
2.肌肉无力,走路不稳或易跌倒;
3.骨折,尤其是脊柱和髋部骨折风险显著升高;
4.身高变矮、脊柱弯曲(晚期表现);
5.皮肤瘙痒、关节钙化等伴随的钙磷代谢异常表现。
四、肾性骨病如何预防和管理?
肾性骨病虽不易逆转,但可通过早期干预显著减缓其发展。
1.控制磷摄入:饮食中限制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坚果等),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磷结合剂;
2.补充活性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抑制PTH过度分泌;
3.钙剂补充:维持血钙水平,预防低钙引起的骨吸收增强;
4.监测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长期升高需考虑药物或手术干预;
5.规律透析:确保代谢废物和电解质稳定,减少毒素堆积对骨组织的影响。
五、肾性骨病与生活质量
骨痛、骨折、活动受限等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增加住院和死亡风险。研究表明,积极控制矿物代谢紊乱不仅能减少骨骼并发症,还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高患者的总体预后。
六、公众应如何认知肾性骨病?
肾性骨病的防治是慢性肾脏病管理的重要一环,尤其是在透析患者中更需高度关注。中老年人群、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者如出现不明原因的骨痛或骨折,应及早检查肾功能与骨代谢指标,防患于未然。早发现、早干预、早管理,是防治肾性骨病的关键。关爱骨骼健康,从保护肾脏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