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肠梗阻复发 需掌握护理细节

避免肠梗阻复发 需掌握护理细节
作者:孙彩霞   单位:凌云县人民医院
541

大众对肠梗阻的认知局限于肠道内容物堆积导致的腹痛及呕吐等典型症状,但实际上这种疾病是一种急症,若不及时干预,既有可能损伤肠管功能,也有可能导致全身生理紊乱。虽然经临床手术干预可疏通肠道,但实际上再次梗阻的风险极高,意味着患者需再次手术并承受痛苦,还有可能发生腹腔感染、肠管坏死等并发症。通过加强术后护理以预防肠梗阻复发是临床常采取的做法,必须首先建立科学而系统的护理方案,同时还要关注诸多细节,这需要医疗团队的专业指导、患者的严格执行以及家属的密切配合。下面将从饮食管理、功能锻炼、症状监测和预防体系四个关键环节入手,详细阐述预防肠梗阻复发的护理要点,希望提高大众认知水平。

精细化术后饮食管理

肠梗阻术后需重点关注饮食恢复过程。以手术初期为例,患者必须听从护理人员要求使用流质食物如过滤后的米汤,每日控制总摄入量可保证营养供给,建议50ml/次、2h/次,当观察到肠道功能逐步恢复的指征(如正常排气、开始排便)时,可尝试添加蛋花汤等易消化的蛋白质食物,通常1周便有好转。以康复期为例,基本上可以正常进食,但在选择食物时,一定要把握好“低渣、低脂、适度蛋白”这一根本原则,再详细一些的建议是,食用煮至软烂的蔬菜、清蒸或水煮的里脊和鸡胸等低脂肉类,不可摄入过量水果,且在摄入乳制品时也要格外谨慎,避免不耐受加重肠道不良反应。需要注意的是,患者要有意识地、主动地记录饮食日记,包括但不限于每餐具体内容、进食时间、餐后2小时腹部感受、排便情况,以便进行个体化干预。

渐进式功能康复训练

秉持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原则,患者一定要听从护理人员科学而合理的运动建议与指导。术后早期(即卧床阶段),患者需配合完成以踝泵运动为主的被动活动训练,过程中慢慢屈伸足部以维持活动度,以达到促进下肢循环、刺激腹部肌肉、加快肠蠕动和预防静脉血栓等多重目的,并懂得配合腹式呼吸的重要性及科学呼吸技巧。离床活动后(即初期行走期间)要注意安全,使用医用腹带,建议每次短距离步行训练不超过5分钟、不超过3次/日,并懂得适度与适量。恢复期间应避免危险诱因,尤其是大幅度动作,如弯腰提物、快速转身,以避免腹压增加,即使是看似轻松的日常活动也需要谨慎对待,康复后可改为散步、太极等低冲击强度的运动项目。

系统性动态症状监测

为加快康复进程,患者应更主动地进行自我监测,尤其是在陪护人员不在身边时,应具备自主完成病情监测的能力。最基础的监测项目是腹围,通常需要于每日晨起、排尿后但未进食前进行测量,以软尺为工具并以脐部水平为标准,每次测量都需要保持相同体位及尺子松紧度,且患者需要警惕腹围日波动幅度>2厘米的情形,即便自觉无明显不适,也要及时就医。其次还要监测排气状况以及排便情形,这是因为术后初期患者胃肠道功能还未完全恢复,需要判断排气顺畅程度以及粪便的性状、颜色等方面的异常情况,最理想的状态为每日排出1~2次软便。此外还要警惕疼痛性质的改变,术后初期常见手术切口疼痛,疼痛程度可接受且无感染、渗出为常见情况,无需过度担忧,但若新增逐渐加重的腹痛,尤其是伴随腹胀、恶心等症状时,则要高度警惕肠梗阻复发,还需警惕持续隐痛症状。

全方位预防支持体系

肠梗阻患者应在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进行规律复查,复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常规查体、腹部超声、CT扫描、消化道造影,综合检查结果可实现对肠道恢复进程及功能水平的全方位评估,便于发现潜在风险,为此患者一定要重视并主动复查。由于出院后仍需休息一段时间,患者需要主动改造家庭环境,尽可能提高舒适度,还可在卫生间安装扶手、铺设防滑垫,以有效避免意外摔倒,还可考虑调整坐便器高度,以此减轻排便腹压。建议家中常备医生建议的缓泻剂,如乳果糖等渗透性泻药,且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警惕药物不良反应。

结语

预防肠梗阻复发不仅需要医务人员提供专业指导与监护,还要患者本人积极参与其中,把握好术后半年这一护理关键期,促进肠道修复和功能重塑,关注每一处护理细节,避免疏忽造成的不可逆损伤,遇到任何异常情况都不要自行处理,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最大限度地预防肠梗阻复发、保障整体治疗效果。 

2025-07-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