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X线防护 保障公众健康

做好X线防护 保障公众健康
作者:陈睿   单位:简阳空分医院
244

X射线自1895年被伦琴发现以来,已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影像诊断工具。从普通的胸部透视到复杂的CT扫描,X线检查在疾病早期发现、治疗效果评估和术前术后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X线作为一种电离辐射,其在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X线,切实做好防护措施,已成为公共健康管理和临床实践中亟需重视的问题。

X线的本质与生物效应

X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较高的电磁波,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透过人体组织并在影像接受装置上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图像。然而,这种穿透能力的背后,是X线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所带来的潜在生物学效应。X线属于电离辐射,能够击出原子中的电子,导致分子结构发生改变,进而引发细胞损伤、DNA断裂甚至基因突变。

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既有短期效应,也有长期效应。高剂量短期暴露可引起急性放射病,而低剂量长期暴露则可能增加患癌症、白血病等疾病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以及放射工作人员,X线辐射的敏感性更高,更需加强防护。因此,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不仅追求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也始终将辐射剂量控制作为重要目标。

X线在医学中的不可替代性

尽管存在辐射风险,X线在医学领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CT为例,它可提供高分辨率的断层影像,帮助医生发现肺结节、脑出血、骨折等多种病变;而普通X线检查因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仍是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检查手段。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成像技术(如DR、CR)和低剂量成像技术的普及,X线检查的效率和安全性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在牙科、骨科、急诊医学和肿瘤治疗等多个专业领域,X线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不可或缺。例如放射治疗正是利用高能X线杀灭肿瘤细胞,而介入放射学也在精准治疗中广泛应用。因此,科学使用X线、防范辐射危害,不是停止使用,而是在保障健康与有效诊断之间寻找平衡。

公众日常中的X线暴露与防护现状

在医疗领域外,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接触到X线。例如,机场安检设备、工业无损探伤设备、部分研究仪器均可能涉及X线辐射。尽管这些设备大多设有严格的防护标准和操作规范,公众仍需具备基本的辐射防护意识。尤其是在医疗场景中,部分人存在“过度检查”现象,如不必要的重复X线检查、过度依赖CT筛查等,这些都可能造成辐射剂量的积累,增加健康风险。

在我国,辐射防护工作已逐步规范化。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等主管部门对放射诊疗机构的建设、设备配置、人员资质、防护设施和操作流程均有明确要求。医疗机构需配备防护铅门、铅玻璃、防护服等设施,并对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对于患者,医务人员应坚持“合理使用”原则,遵循ALARA(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原则,即在保证诊断价值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辐射剂量。

如何实现科学防护与合理使用

实现X线防护的目标,需从多个层面入手。首先是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随着计算机辅助成像、剂量自动调控、图像重建等新技术的发展,现代X线设备能在降低剂量的同时保持甚至提升图像质量,这是实现“低剂量高效能”的基础。

其次是制度规范的健全与执行。各级医疗机构应严格落实放射防护规定,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规范检查流程,杜绝无指征检查、重复检查等不合理行为。同时,建议设立影像检查“处方”制度,由临床医生根据病情开具合理的检查项目,避免随意拍片。

再者是公众的健康教育。许多人对X线存在误解,或过度恐惧,或掉以轻心。通过普及辐射知识、解释X线检查的必要性与风险、宣传防护方法,可以增强公众的知情权与选择权,形成医患之间基于科学认知的沟通与信任。

总之,X线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成果,其带来的诊断效率与临床价值毋庸置疑。但与此同时,对其潜在辐射风险的重视与防护措施的落实也不容忽视。公众健康的保障不仅依赖技术进步,更有赖于制度建设、专业规范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正如任何医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一样,X线的使用既是科学的进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应当在理性认识风险的基础上,持续优化管理机制,强化教育宣传,推进低剂量技术研发,让X线真正成为安全可控的健康助手,在保障公众健康的道路上发挥其最大价值。

2025-07-2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