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72 岁的李阿姨又一次盯着天花板数绵羊。这种情况在社区老年群体中并不罕见,许多老人甚至家属都认为 “年纪大了觉少很正常”,然而,这一认知误区正悄然埋下健康隐患。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60 岁以上人群慢性失眠患病率高达 30%-48%,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而我国社区老年失眠患者中,仅 15% 寻求专业治疗,绝大多数仍在忽视这一 “健康隐形杀手”。
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失眠
失眠症的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通常少于6.5小时),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如日间疲劳、情绪低落或激惹、身体不适、认知障碍等。失眠分为短期失眠(病程<3个月)和慢性失眠(病程≥3个月)。失眠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达5%,而且文化程度越低的人患病率会越高。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失眠发生率为20%~50%,女性高于男性。
传统观念中,“年纪大了觉变少” 被视为自然规律,实则是对衰老过程中生理机制变化的误读。大脑中褪黑素分泌减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功能衰退,使老年人睡眠调节系统失衡,导致入睡困难、浅睡眠比例增加;同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引发的疼痛、夜间尿频,以及长期服用的药物副作用,都在不断侵蚀睡眠质量。此外,丧偶、独居、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心理压力,与社区嘈杂环境、昼夜节律紊乱等外部因素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每增加一种慢性疾病,失眠风险提升 23%,而长期睡眠不足又会加速疾病进展,形成 “失眠 - 疾病” 双向恶化闭环。
怎么缓解老年人失眠
应对社区老年性失眠需要多维度科学策略。首先,应建立 “睡眠健康档案”,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筛查,结合动态多导睡眠监测,精准识别高危人群。
1.时间不是唯一标准,睡眠状态更重要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很重要,但是睡眠时间并不是判断睡眠质量的唯一标准。睡眠时间不是绝对的,随着年龄增长,睡眠时间会有相应的缩短,老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在6-7个小时也是正常的。
有的老年人睡醒后还是会感到疲劳,这是因为他们虽然处于睡眠周期当中,但是没能进入到深睡眠状态。因此,不能简单地将“闭眼躺着”等同于有效的睡眠。
但是,并不建议老年人长时间躺在床上闭目养神,因为时间一长就容易导致睡眠周期混乱。有失眠问题的老年人,建议采用睡眠行为疗法。每天最好将躺在床上的时间控制在7-8个小时内,时间一到就起身离开床。否则,就容易产生不良刺激,造成上床前很困,一躺到床上就睡不着。长此以往,躺在床上等待睡眠来临就会引起睡眠焦虑。
2.积极治疗原发病,提高睡眠质量
原发病的波动或者进展也会影响睡眠质量,所以老年人一定要关注并积极治疗原发病。有些老年人为了帮助自己入睡,大量服用安眠药。虽然会暂时获得好的睡眠,可长此以往对于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安眠药只能是治疗睡眠的一种临时手段,不能长期依赖。积极治疗原发病,才是改善睡眠质量的关键。
3.饮酒助睡眠,做法不可取
酒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乐趣,很多老年人以及年轻人认为睡前喝杯红酒既健康又能睡得好。而事实上,酒精虽能暂时帮助入睡,但会扰乱后半夜的睡眠结构,反而加重失眠。长期饮酒,为了达到同样的助眠效果,人们对酒精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形成依赖。过度饮酒还会引发脑损伤,造成酒精性脑病。另外,喝酒后出现脸红、心慌、头晕的人,可能缺乏相应的代谢酶,更不适合通过饮酒来调整睡眠。因此,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睡前饮酒来改善睡眠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社区老年性失眠绝非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需要科学认知与积极干预的健康问题。当我们不再将 “睡不好” 归咎于 “年纪大了”,而是从多维度寻求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帮助老年人摆脱失眠困扰,降低健康风险,拥抱高质量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