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白内障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主要类型?
作者:黎云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
5590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是指眼睛内的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或颜色改变,导致视力下降。它作为全球第一位致盲性眼病,多出现在40岁以上的人群,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多。了解白内障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至关重要。

白内障的形成原因

白内障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从遗传因素来看,先天性白内障的发生通常与遗传因素有较大关系,大约有1/3的先天性白内障是遗传因素引起的,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最为多见,这可能会导致晶状体的蛋白质异常,引起白内障的发生。除了遗传,母亲在妊娠期受病毒感染等也可能引发先天性白内障。

药物因素也是白内障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如类固醇眼药水,会导致晶状体皮质和晶状体纤维蛋白发生代谢障碍,使得晶状体变得混浊,从而形成后发性白内障。此外,长期接触对晶状体有毒性的药物或化学物质,比如皮质类固醇、氯丙嗪等,也会影响晶状体正常代谢,导致晶状体混浊。

紫外线曝光同样不可忽视。眼睛长期暴露在紫外线下,特别是阳光中的紫外线B波照射,可能会增加白内障的风险。在紫外线的影响下,磷离子可能与老化晶状体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磷酸钙,导致晶体硬化和钙化,从而诱发白内障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高海拔地区如西藏、云南等地,由于紫外线强,白内障的患病率更高的原因。

眼内疾病也是引发白内障的常见因素。当眼睛发生退行性病变或眼部炎症时,如角膜溃疡、青光眼、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高度近视等,可能会使晶状体的营养或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眼部混浊,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眼部外伤也会直接导致白内障。眼部受到撞击伤、化学伤、电击伤等,可能会改变晶状体囊膜的通透性,而引起晶体纤维蛋白变性,出现晶状体混浊。

代谢异常同样与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常见的有糖尿病性或半乳糖性白内障等。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升高,使晶状体内的葡萄糖增多,已糖激酶被活化,从而导致晶状体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晶状体纤维吸收水分肿胀而出现白内障。此外,长期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营养不良、缺氧等情况,也可能增加白内障的发病风险。

白内障的主要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白内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按发病时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主要是指在婴儿或者是胎儿时期所出现的晶状体混浊,多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有些可能是妊娠期受病毒感染等引起。后天获得性白内障则是后天形成的一种疾病,比如外伤、局部眼病或全身疾病等原因都可引起。

按病因可分为多种类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又称老年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逐渐老化,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发生混浊。外伤性白内障是由于眼部受到外伤导致晶状体混浊,常见的原因有眼球穿通伤、钝挫伤、爆炸伤等。代谢性白内障是由于某些代谢性疾病导致晶状体混浊,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放射性白内障是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等放射性物质,导致晶状体混浊。药物及中毒性白内障是长期使用某些药物或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导致晶状体混浊,如皮质类固醇、氯丙嗪、三硝基甲苯等。并发性白内障是眼内疾病引起晶状体混浊,如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后发性白内障常见于白内障手术后,可能与手术中晶状体周边部皮质残留,导致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按晶状体混浊形态可分为点状、冠状和绕核性白内障等。按晶状体混浊部位可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膜下内障等。皮质性白内障是最常见的类型,根据病程可分为多个阶段;核性白内障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30%左右,具有简单的形态学变化;后囊膜下白内障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会影响视力。按晶状体混浊程度可分为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白内障作为全球致盲性第一位的眼病,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眼部疾病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白内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降低白内障的发病风险。一旦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