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型输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血型输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作者:刘春华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检验科
690

在医院的急诊室里,当患者因大出血生命垂危时,输血往往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步。但你知道吗?输血前必须先确认血型,这小小的“血型标签”背后,藏着关乎生命的科学原理。

血型的“身份标签”

我们常说的A型、B型、AB型、O型,来自于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的ABO血型系统,这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血型系统,也是输血时最关键的匹配依据。它的核心是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A型血:红细胞表面带着“A抗原”,血清中则含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是“B抗原”,血清中藏着“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同时有A、B两种抗原,血清中却没有抗A和抗B抗体,堪称“包容性最强”;O型血:红细胞表面没有A、B抗原,但血清中既有抗A抗体也有抗B抗体,像个“严格的守卫”。

这些抗原和抗体就像“锁”与“钥匙”,一旦不匹配,比如将A型血输给B型血患者,受血者血清中的抗A抗体会立刻识别外来的A抗原,发起“攻击”——红细胞会被破坏、破裂,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引发“溶血反应”。

除了ABO系统,Rh血型系统同样重要。它因最初在恒河猴(Rhesus monkey)的红细胞中发现而得名。如果红细胞表面有“D抗原”,就是Rh阳性;没有D抗原,则是Rh阴性。在我国,超过99%的人是Rh阳性,Rh阴性血因稀缺被称为“熊猫血”。

输血的“匹配法则”

生活中常有人说“O型血是万能供血者,AB型血是万能受血者”,但这其实是一种简化的说法,并非绝对安全。

O型血的红细胞虽然没有A、B抗原,理论上不会被其他血型的血清抗体攻击,但O型血的血清中含有抗A、抗B抗体。如果大量输注O型全血给A型、B型或AB型患者,这些抗体会进入受血者体内,攻击其自身的红细胞,同样可能引发溶血。因此,临床上更常用“O型红细胞”(去除了大部分血清)为其他血型患者输血,且必须少量、缓慢输注,并密切观察反应。

AB型血的血清虽然不会攻击输入的红细胞,但如果输入大量其他血型的全血,供血者血清中的抗A或抗B抗体可能会“反过来”攻击AB型患者的红细胞。所以,AB型血患者也并非能随意接受所有血型,优先选择同型血才是最安全的。

目前,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同型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会在严格评估后采用“相容性输血”,并全程监控患者生命体征。

血型的“隐藏秘密”

血型由基因决定,父母的血型会通过基因组合传给孩子,比如父母分别是A型和B型,孩子可能是A、B、AB或O型;若父母都是O型,孩子只能是O型。这种遗传规律也让血型成为亲子鉴定的参考依据之一(但不能作为唯一证据)。

有趣的是,血型还与一些疾病的发病风险有关联。研究发现,A型血人群患胃癌、胰腺癌的风险略高,可能与A抗原影响胃黏膜细胞的修复有关;O型血人群则更易患消化性溃疡,且感染霍乱、诺如病毒的风险较高,这可能与O型血的某些抗原结构更容易被病原体识别有关。不过,这些关联只是统计学上的趋势,并不意味着某种血型一定会患病,健康与否更多取决于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

输血前的“必经之路”

检测ABO血型时,会将受检者的红细胞分别与抗A血清、抗B血清混合:如果与抗A血清反应(红细胞凝聚),与抗B血清不反应,就是A型;反之则是B型;两者都反应是AB型;两者都不反应是O型。Rh血型检测则是将红细胞与抗D血清混合,反应为阳性,不反应为阴性。

除了血型鉴定,输血前还要做“交叉配血试验”: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主侧配血),再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次侧配血)。只有两侧都不发生凝聚,才能确认血型匹配,方可输血。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