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新趋势与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的新趋势与预防措施
作者:张学昌   单位:莱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816

随着季节轮转,我们再次迎来了一年中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健康的时期。以往,手足口病主要在春夏之交至夏季期间高发,并且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孩子。然而,近年来的观察数据显示,手足口病的发病模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不仅发病年龄范围有所扩大,其季节性特征也出现了调整。

如今,手足口病已不再是特定年龄段儿童的“专利”,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甚至成人,都可能成为该疾病的目标群体。尽管如此,3岁以下的幼儿仍然是最易感和病情较重的人群。此外,传统意义上的发病高峰(5月至7月)虽然依旧存在,但新的研究指出,9月至11月现在也可能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小高峰时期。

面对这一新趋势,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强化个人卫生习惯:鼓励孩子们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消毒孩子们经常接触的物品和表面。

注意饮食安全:提供新鲜洗净的蔬菜水果,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关注孩子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适当隔离。

让我们携手合作,提高对这种传染病的认知和防范能力,确保每一个孩子都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快乐成长。请记住,预防总是优于治疗。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减少手足口病的发生,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科学预防手足口病,守护儿童健康

每年春末秋初,气温升高、湿度增大,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近期,全国多地疾控部门发布提示:2025年手足口病已进入流行期,病例数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学校、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聚集性疫情频发。

手足口病的发病年龄与季节特征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5岁及以下儿童是高发人群,发病率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其中尤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最为易感。这一年龄段的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且卫生习惯较差,容易通过手-口、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病毒。

最新疫情数据与病毒变化趋势

2025年截至5月初,全国手足口病报告发病率为4.59/10万,较2024年同期下降62.4%,重症病例下降50%,无死亡病例报告。尽管总体疫情低于往年,但疾控专家提醒,随着秋季学期开学和气温变化,疫情仍有反弹风险。

从病原学监测来看,2025年流行的肠道病毒类型发生了变化: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占比最高(43.7%),其次为其他肠道病毒(40.4%),而曾为主要致病株的EV-A71型仅占15.8%。这一变化提示,虽然EV-A71疫苗接种有效降低了重症率,但仍需警惕其他病毒株引发的疫情。

科学预防措施,家长与学校共筑防线

虽然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手足口病,但通过科学预防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国家疾控局和中国疾控中心联合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六项防控措施:

1.避免接触患儿:不与患病儿童拥抱、共用餐具、玩具或毛巾,防止交叉感染。

2.勤洗手,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用“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

3.减少聚集: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去人多、密闭的公共场所。

4.勤通风、常消毒:居室、教室、玩具等定期通风和清洁消毒。

5.注意物品卫生:婴幼儿奶瓶、奶嘴、餐具应充分清洗消毒,衣物勤晒。

6.接种疫苗:EV-A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该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和重症,建议儿童在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

此外,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发热、口腔疱疹、手脚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居家隔离,避免带病上学或入托。

结语:防控手足口病,从每个人做起

手足口病虽常见,但不可轻视。尤其在疫情高发季节,家长、学校和托幼机构应提高警惕,落实防控措施,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细节做起,用科学和关爱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未来。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