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症状就不用做胃肠镜?这些人群千万别忽视

没有症状就不用做胃肠镜?这些人群千万别忽视
作者:​蒙兆杰   单位:忻城县人民医院
916

“医生,我平时吃嘛嘛香、排便规律,胃肠镜就不用查了吧?”在医院的消化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十分常见。很多人认为,没有腹痛、反酸、便血等不适症状,就意味着胃肠道健康无恙,没必要做胃肠镜检查。然而,这种想法可能会给自己埋下巨大的健康隐患,尤其是一些特定人群,即便毫无症状,也绝不能忽视胃肠镜检查的重要性。

胃肠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金标准”,它能直接深入食管、胃、肠道内部,清晰观察黏膜的细微变化,像息肉、溃疡、炎症甚至早期肿瘤等病变都能被及时发现。更关键的是,很多胃肠道肿瘤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腹痛、体重骤降等表现时,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早期通过胃肠镜发现并干预,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大幅提升,比如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能超过90%,早期肠癌更是可达95%以上。

因此,胃肠镜不仅是一种检查手段,更是一种有效的预防工具。以下几类人群,即使没有任何不适症状,也应定期行胃肠镜检查。

一、40岁及以上的普通人群

年龄是胃肠道肿瘤的重要危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逐渐下降,细胞发生异常增生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流行病学数据显示,40岁以后,胃肠道肿瘤的发病率开始显著上升,5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更是成倍增长。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无论男女、是否有症状,都应行胃肠镜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可根据医生建议每5~10年复查一次。

二、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

家族史是评估个体患病风险的重要指标。如果直系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中有人患有胃癌或肠癌,那么个体的患病风险将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为一般人群的2~3倍。这类人群应将首次胃肠镜检查的年龄提前至35岁左右,并根据医生建议适当增加检查频率,以早期发现潜在病变。

三、有胃肠道癌前病变或相关病史者

某些胃肠道疾病属于癌前病变或高危因素,比如胃息肉、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疾病本身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其癌变风险较高。例如,腺瘤性肠息肉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若不及时切除,可能在数年内发展为癌症;萎缩性胃炎患者发展为胃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因此,这类人群即使症状缓解或消失,也应定期复查胃肠镜。一般建议在治疗后3~6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病情每年或每两年复查一次。

四、长期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

生活方式与胃肠道健康密切相关。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会持续刺激胃肠道黏膜,增加慢性炎症和肿瘤发生的风险。饮食习惯同样重要,长期食用腌制、熏制、油炸、烧烤类食品,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缺乏膳食纤维摄入,都可能破坏胃肠道黏膜屏障,诱发病变。此外,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肠道蠕动,增加便秘和肠癌风险。这类人群即使目前没有不适症状,也建议在40岁后每3~5年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五、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致病菌,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约为50%,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细菌会持续损伤胃黏膜,增加癌变风险。因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在接受根除治疗后,仍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评估胃黏膜的恢复情况,并监测是否存在癌前病变。

六、其他高危人群

除上述几类人群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也应引起重视。例如,长期接受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治疗的人群,胃肠道黏膜容易受到药物刺激,增加溃疡和出血风险;患有免疫性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人群,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些人应根据医生建议,适时进行胃肠镜检查。

总之,无症状不代表胃肠道健康,而胃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疾病的关键手段。上述人群一定要摒弃“没症状就不检查”的观念,主动进行胃肠镜筛查,为胃肠道健康筑牢防线。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