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关键要点

重症患者气道管理 关键要点
作者:廖存玲   单位:成都市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
3565

在重症医学中,气道管理是确保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基础环节。由于重症患者往往伴随意识障碍、呼吸衰竭或多系统功能不全,其自然气道保护能力减弱,极易发生气道阻塞、误吸、呼吸停止等危急情况。因此,早期识别气道风险、及时采取恰当的管理措施,对于保障氧合与通气、预防并发症及提升整体治疗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气道管理不仅仅是气管插管或吸痰,更是涵盖气道评估、选择适当工具、维持通畅与安全等全方位干预,要求医疗团队具备高度警觉性和操作熟练度。

及时识别气道不稳定的预警信号

重症患者常因昏迷、严重肺部感染、中枢神经抑制或外伤等导致气道控制能力下降,表现为呼吸困难、喉鸣、发绀、意识模糊或口鼻分泌物增多。若不及时识别并干预,极可能进展为完全气道阻塞或呼吸衰竭。医护人员需在日常查房、护理过程中高度关注患者的呼吸频率、胸部起伏、血氧饱和度以及语言能力变化。对有潜在高危因素如颅脑损伤、上消化道出血、昏迷者,更应提前进行气道评估,判断是否需要建立人工气道或行气管插管,以防突发窒息造成不可逆伤害。

合理选择气道管理方式

针对不同病情程度,气道管理方式应因人而异。对于轻度意识障碍但无明显分泌物者,可采用侧卧位、头低脚高、使用口咽通气道辅助开放气道。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呼吸无力、氧饱和度下降、抽搐或频繁呛咳,则应果断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配合机械通气治疗。插管时需准备充分,如吸痰装置、喉镜、导管固定材料及备用呼吸气囊,且操作人员需经验丰富,以减少插管失败率和诱发并发症的风险。长时间插管患者应评估是否需要行气管切开,以利于分泌物清除及减少喉部损伤。

有效清除气道分泌物防止阻塞

重症患者常因痰液黏稠、咳痰无力而导致分泌物在气道内积聚,形成部分或完全性阻塞,进而影响通气与氧合。定期吸痰是维持气道通畅的关键手段,但必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包括无菌操作、控制吸痰负压(一般负压不超过120 mmHg)、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秒,并在吸痰前后给予预氧合,减少低氧风险。此外,应通过雾化吸入、保持湿化、翻身拍背等多种方式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可使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清除深部痰栓,特别是对机械通气患者尤为重要。

严格执行气道安全与感染预防措施

气道管理过程中如操作不规范,极易造成医疗相关性肺炎、气管黏膜损伤或导管滑脱等风险。因此,所有气道操作必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使用一次性设备或规范消毒,并记录吸痰、插管等操作时间与评估结果。气管导管应定期检查固定情况,防止滑脱或错位;气囊压力应维持在20~30 cmH₂O之间,以确保密闭通气同时避免黏膜压伤。同时,加强对患者口腔清洁护理,每日评估是否具备拔管条件,减少不必要的气道占据时间,降低并发感染风险。

建立个体化气道管理方案和团队协作机制

每位重症患者的病情动态复杂,气道管理应制定个体化方案,包括气道开放方式、吸痰频率、湿化措施、并发症防控等,并持续动态调整。病房应配备专业气道管理小组,包含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分工明确、协同作业,提高操作效率与患者安全。同时,开展定期培训和模拟演练,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对于存在高气道风险的患者,应进行重点监控,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尽最大可能减少因气道问题引发的二次损伤。

结语

气道管理是重症救治的生命通道,也是不容有失的关键环节。只有早识别、早干预、科学评估并持续监护,才能为重症患者争取宝贵的抢救时间和恢复机会。医护团队需树立系统化气道管理思维,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与应急素养,共同为患者的每一次呼吸保驾护航。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