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66
 15766早产宝宝(胎龄<37周出生)由于器官发育尚未成熟,面临体温调节困难、呼吸功能薄弱、感染风险高等挑战,需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接受特殊护理。袋鼠式护理(KangarooMotherCare,KMC)作为一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模式,通过“皮肤接触+母乳喂养+持续陪伴”的核心方式,为早产宝宝构建了“生命之初的温暖港湾”。
认识袋鼠式护理
1.定义
袋鼠式护理是指母亲(或父亲)将早产宝宝赤裸(仅穿纸尿裤)贴于胸前,通过皮肤与皮肤直接接触,模拟子宫内环境,为宝宝提供温度、触觉、听觉等多感官刺激的护理方式。
2.适用对象与禁忌情况
适用对象:胎龄≥28周、体重≥1000g、病情稳定的早产儿;需逐步过渡到家庭护理的早产儿;部分病情稳定的极低体重儿(需在医护监护下进行)。
禁忌情况:宝宝出现严重感染、呼吸困难需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危重情况时,需优先进行医疗干预,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引入袋鼠式护理。
袋鼠式护理早产宝宝的注意事项
1.操作前准备
环境安全:室温控制在24-26℃,避免穿堂风直吹,准备柔软毛毯(提前预热)包裹宝宝背部及四肢;选择安静、无强光的环境,操作时关闭手机等干扰设备,保持专注。
自身准备
健康自查:无感冒、腹泻、皮肤感染等传染病,接触前用温水清洁胸部皮肤,摘除首饰(项链、手链、手表等)。
衣物选择:穿宽松开襟上衣(如哺乳衣),便于快速裸露胸部,避免穿化纤材质衣物(易产生静电刺激宝宝)。
2.核心操作
宝宝体位“三要点”
贴胸姿势:宝宝赤裸(仅穿纸尿裤)俯卧,胸部紧贴父母心脏位置,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口鼻受压),膝关节屈曲呈“青蛙状”,确保背部、臀部、腿部与父母皮肤完全接触。
气道通畅:保持宝宝头颈与躯干成直线,下颌微抬(避免颈部过度弯曲或后仰),观察腹部起伏判断呼吸是否平稳。
防滑落保护:一手托住宝宝臀部,另一手轻扶背部,全程保持清醒坐姿(可背靠沙发或床头),禁用躺卧姿势(防止熟睡时压到宝宝)。
母乳喂养配合:护理中若宝宝出现觅食反射(转头、吸吮动作),可直接哺乳,哺乳时保持宝宝头部稍侧,避免乳房遮挡口鼻;非哺乳时可用干净纱布轻蘸温开水擦拭宝宝嘴唇,保持口腔湿润。
3.全程监测
重点观察指标
肤色:正常为粉红色,若出现口唇青紫、面色苍白或花纹,立即停止并联系医护人员。
呼吸:观察腹部均匀起伏,若呼吸急促(>60次/分钟)、暂停>15秒或伴随呻吟,需及时干预。
反应:宝宝清醒时可有轻微肢体活动,若持续哭闹、嗜睡或对触碰无反应,需排查是否不适。
记录与反馈:记录每次护理时长、宝宝吃奶量、排便情况及异常表现,下次就医时反馈给医生,便于调整护理方案。
4.禁忌与特殊情况
暂缓情形:父母发热(体温>38℃)、腹泻或皮肤破损时,需由健康家属替代;宝宝出现呕吐、腹胀、呼吸困难(如鼻翼扇动)时,立即暂停并通知医护人员。
绝对禁止:未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擅自延长护理时间(尤其首次操作);宝宝体重<1000g或病情不稳定(如使用呼吸机)时,需严格遵医嘱。
5.关键提醒:父母的“角色定位”
循序渐进:首次护理从20-30分钟开始,每日1-2次,待宝宝适应后逐步延长至60分钟以上(住院期间可在医护人员监护下持续进行)。
信任专业:出院后若不确定操作细节,可拍摄视频咨询NICU医护人员,避免凭“经验”自行调整姿势或时长。
总结
袋鼠式护理的核心是“皮肤接触+情感联结”,父母的心跳、体温和声音本身就是宝宝最安心的“治疗”。只要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就能让早产宝宝在温暖的怀抱中稳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