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老年高血压患者数量持续增长,而老年患者因生理机能衰退、认知能力下降、依从性差、多病共存管理复杂、家庭支持不足等因素,导致其用药面临诸多难点。为提升社区用药质量,改善患者预后,通过系统分析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的难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用药对策,进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社区用药难点
存在常见用药误区: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认为“没症状就不用吃药”,但持续高压会默默损害心、脑、肾等器官,即使感觉良好,也需坚持服药控制血压在140/90mmHg以下(老年人可放宽至150/90mmHg)。部分患者甚至认为“药物会上瘾”而随意停药,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心梗、脑卒中等风险。
患者依从性差:老年患者依从性差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患者普遍存在“三高三低三不”现象,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不规则服药、无症状不服药、不愿服药。其二,自我管理能力薄弱,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因记忆力减退导致漏服、错服现象频发。其三,认知与行为脱节,患者不了解高血压的危害性,认为“无症状即无需治疗”,症状不明显或担心药物副作用而随意停药。其四,生活方式干预困难,如吸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危险因素控制率低。
多病共存管理复杂: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症普遍,常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肾病等疾病,需同时管理多种用药方案。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需兼顾血糖、血压双重控制,但社区药师对药物相互作用的知识掌握不足,易导致治疗冲突。另外,体位性低血压风险高,老年患者血管弹性下降,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增加了跌倒风险,而社区用药中缺乏对体位变换的针对性指导。
家庭支持不足:子女因工作繁忙无法监督患者用药,独居老人缺乏日常照护,更易因缺乏监督而中断治疗。此外,经济负担也会对患者治疗产生较大影响,部分患者可能因自费药物费用高而减量或停药。
社区用药对策
提高患者依从性:首先,通过分层管理方式构建对高危、低危患者的个性化用药措施,按血压分级、合并症情况制定差异化用药方案,提升患者血压达标率。如对合并心衰的高危患者实施每周电话随访、每月家庭访视,对低危患者则采用社区健康讲座、微信群提醒等措施。其次,推广“药物盒子”分装法,按用药时间将药物分装,通过定时提醒、用药记录功能减少漏服,提升患者用药依从性。最后,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如发放限盐勺并培训低盐烹饪技巧,组织适合老年人的运动课程。
构筑联动机制:建立起“社区-医院-家庭”的联动机制,加强多学科之间的协同,社区药师与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如心内科、肾内科)定期组织会议,共同制定管理方案。如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由内分泌科医生指导血糖控制目标,心内科医生调整降压药物,社区药师负责日常监测,对复杂病例开通绿色转诊通道,确保24小时内完成上级医院就诊。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积极倡导社区用药新模式,有效缓解用药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如采用健康志愿者的方式,合理配置,由专职药师带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提升药士与患者的人员配比。同时强化继发性高血压识别、药物相互作用等专题培训,提升应急处理能力。
提升家庭支持力度:第一,对家属开展血压监测、急救技能培训。第二,组织“家属互助小组”,分享用药经验,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依托“社区-医院-家庭”的联动机制,加强家庭健康宣传。
结语
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用药需突破“重治疗、轻管理”的传统方式,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周期管理模式。除通过提高患者依从性、构筑“社区-医院-家庭”联动机制、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提升家庭支持力度外,还应提供政策保障与经济援助,推动高血压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患者负担,借助社会支持体系,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