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基孔肯雅热: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作者:魏丽   单位:海军第九七一医院 门诊部
24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尤其是白纹伊蚊(亚洲虎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斑蚊”)。其名字源自非洲坦桑尼亚的斯瓦希里语“Kungunyala”,意为“弯腰屈背”,形象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关节疼痛而无法直立的典型姿态。

如何传播

伊蚊(俗称花蚊子或花斑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出现时间:一般在白天,高峰在上午7至9时、傍晚4至6时。传播链:伊蚊叮咬病人→病毒在蚊子体内增殖2至10天→变成“终身毒蚊”;毒蚊叮咬健康人→人体内潜伏1至12天(一般3至7天);最终高烧、关节痛袭击人体。

感染后表现

高热:体温升高至39℃以上,持续1-7天,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双峰热”,退烧后再次发热。

皮疹:80%的患者在发病2-5天后,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伴随瘙痒。

关节疼痛:多个关节剧烈疼痛、肿胀,尤其是手腕、手指等小关节。

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

潜伏期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发病1-5天内具有较高传染性。多数患者为轻症,大约一周可治愈;重症及死亡病例较为少见。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有何异同

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都由伊蚊传播,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初期都有高热、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症状,容易混淆。不过二者也有区别,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在多个特征上存在差异。潜伏期方面,基孔肯雅热通常为3-7天,登革热通常为4-7天;发热程度上,基孔肯雅热经常超过39℃,登革热常为高热且超过38℃;病原体分别是基孔肯雅病毒(CHIKV),登革病毒(DENV,含4种血清型);传播媒介均为白纹伊蚊、埃及伊蚊,登革热只是顺序有所不同;典型症状上,基孔肯雅热有持续关节痛(可持续数月)、皮疹、肌肉痛,登革热则表现为头痛、眼痛、肌肉关节痛、皮疹、凝血功能异常;血常规都可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不过登革热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痊愈时间,基孔肯雅热通常小于1周,登革热通常为6-7天;流行区域基孔肯雅热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美洲及热带地区,登革热则在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流行。

一旦感染怎么办

如果出现发热、关节痛或皮疹等症状,特别是近期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目前尚无有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降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补液:对出汗多、呕吐腹泻者,先口服补液,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镇静止痛。

怎么预防

1.清积水

开展容器“抄家”行动:定期更换花瓶、水养植物盆中的积水(每星期至少1次)。

废品“断舍离”:瓶瓶罐罐、旧轮胎、泡沫箱、外卖盒……要么扔掉,要么倒扣。

犄角旮旯“大扫荡”:空调外机托盘、饮水机底盘、遮雨棚凹槽……这些隐秘角落,定期检查。

沟渠“保畅通”:检查并疏通房前屋后排水沟、地漏,确保畅通。

2.做好个人防护

穿着防护衣物:尽量避免在蚊子活跃的时间段(上午7至9时、傍晚4至6时)出门;外出时要尽可能选择浅色长袖衣裤和袜子,减少皮肤暴露。

正确使用驱蚊剂:在暴露的皮肤和衣物上,使用含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蚊产品。儿童、孕妇选择专用产品。

完善居家防蚊:安装纱窗纱门,进出及时关门,阻挡蚊子入室。睡觉时挂好蚊帐,安全使用电蚊拍或灭蚊灯。

温馨提示

目前基孔肯雅热无特效药和疫苗,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防蚊灭蚊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如近期曾前往国内外疫情流行区,请加强健康监测,出现异常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国内外疫情流行区旅居史。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