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读片越来越准 影像医生会被“抢饭碗”吗

AI读片越来越准 影像医生会被“抢饭碗”吗
作者:​廖海波   单位:深圳市宝安区中心医院 放射科
422

2025年,浙江肿瘤医院的诊室里,阿里达摩院研发的AI模型DAMO GRAPE从一份普通腹部CT中精准标记出早期胃癌病灶,而这份半年前的影像曾被医生初步判断为“无异常”。同一时期,上海38家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AI辅助诊断使恶性肿瘤早诊率提高15%,报告时间缩短40%。以科技创新领先的深圳为例,深睿、联影、数坤等AI辅助诊断系统迅猛发展,比如深睿AI辅助诊断范围包括肺结节、脑出血、心胸脑主动脉CTA、肋骨骨折、骨龄等;联影AI辅助系统包括脊柱侧弯测量;数坤AI辅助诊断包括肝脏肿瘤磁共振诊断、心胸脑CTA诊断。AI几乎是无所不能,极大提高了影像医师工作效率和诊断的准确率,显著减少了漏诊率。由此“影像医生会被AI取代”的论调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但在医疗AI从实验室走向诊疗室的规模化应用浪潮中,这场人机博弈的真相并非零和博弈,而是一场重塑医疗生态的深度协作革命。

AI的“读片天赋”在临床实践中已展现出惊人潜力,其核心优势首先是诊断速度快。在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能力上——人类医生日均最多解读200份影像,而AI可在几秒内完成数千张CT的初筛,7×24小时无休工作且始终保持稳定状态。在基层医疗机构,这种能力尤为珍贵:我国基层医院影像科医生缺口超10万人,AI的介入能快速填补诊断能力鸿沟,使偏远地区患者也能获得接近城市大医院的筛查服务。

技术突破更让AI实现了“从看见到预见”的跨越,“火眼金睛”、“提前诊断”则是AI的另一方面重要优势。DAMO GRAPE作为全球首个用普通平扫CT筛查胃癌的AI模型,在近10万人的实测中,敏感度和准确率全方位超越人工,甚至能从旧影像中揪出已发展为晚期癌症的早期病灶。在肺部疾病诊断中,AI可识别CT无法捕捉的微小肝癌病灶;在眼科领域,它能发现视网膜上直径仅几十微米的微血管瘤。这些突破直接转化为临床价值:胃癌早期发现后的5年生存率可从30%跃升至90%以上,而AI提供的“温和筛查”模式,让畏惧胃镜的患者多了一次早发现的机会。

政策与产业的双重推动加速了AI的落地进程。2025年国务院印发的政策明确提出组建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技术组织,国家药监局将医疗器械审批周期缩短40%,医保支付体系也开始纳入AI医疗服务。在产业端,联影医疗等设备厂商构建“设备+AI”生态,推想科技等企业专攻算法优化,腾讯、百度则依托大数据布局双线模式,形成了多元协同的产业格局。截至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行业市场规模已达76亿元,同比增长109.94%,技术验证阶段基本完成,规模化应用序幕正式拉开。

然而,看似无所不能的AI实则是“精准的偏科生”,存在难以突破的技术与伦理局限。在细微病灶判断上,AI的“过度敏感”常造成误判——对5mm以下的肺结节,其假阳性率是医生的3倍,曾有AI将肺部炎症误判为肿瘤,引发患者不必要的恐慌与检查。更关键的是,AI缺乏对临床信息的整合能力:某医院AI曾将肺部弥漫影误诊为新冠肺炎,而医生结合患者的鹦鹉饲养史,最终确诊为罕见鹦鹉热。这种“只见图像不见病人”的短板,源于AI的本质是模式识别系统,无法理解病史、体征等非影像信息,更不具备对罕见病的泛化判断能力。

“黑箱决策”与伦理风险更让AI难以独立承担诊断责任。AI的诊断逻辑基于深度学习的复杂运算,即使给出结论也无法解释推理过程,一旦出现误诊,厂商、医院与医生的责任界定尚无明确法律标准。数据安全问题同样突出:2024年欧盟医疗数据泄露事件中,83%涉及基因或精神病史等敏感信息,黑客攻击频次较2020年增长400%。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歧视——哈佛医学院研究显示,低收入群体的癌症筛查建议被AI延迟的概率高于高收入群体41%,国内甚至出现AI因训练数据偏差将农民工自动标记为肝病高危人群的案例。这些问题意味着,AI始终需要人类的“掌舵”与监管。

医疗的本质是“人学”,这正是影像医生不可替代的核心逻辑。诊断从来不是简单的图像匹配,而是多维度信息的综合研判。资深影像医生不仅能解读影像,更能结合触诊结果(对3cm以下腹部包块的触诊准确率达92%,远超AI辅助超声的78%)、患者年龄、生活习惯甚至情绪状态做出全局判断。在某儿童多学科会诊中,AI准确评估了病灶缩小比例,但医生结合患儿免疫指标与生长发育情况,调整了治疗方案,避免了过度医疗风险。这种融合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判断,是依赖数据训练的AI无法企及的。

医患沟通场景中,医生的价值更显独特。北京协和医院统计显示,使用AI预问诊后,医患平均交流时间从7分50秒缩减至3分17秒,而23%的早期心因性疾病正是通过非结构化主诉发现的。当患者拿着AI标注“疑似恶性”的报告焦虑不已时,医生一句“这个结节边缘清晰,更可能是良性增生”的解释,能直接缓解患者恐慌,提升治疗依从性。在终末期患者的诊断沟通中,医生需要平衡病情告知与心理支持,这种涉及价值判断的人文实践,完全超出了AI的能力边界。

如今,“AI初筛+医生诊断”的协同模式已成为临床主流,在效率与质量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上海瑞金医院推行的“AI初诊+主治复核+主任终审”体系,将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9.2%——AI先完成基础病灶标记与量化分析,主治医生聚焦可疑病灶与临床信息整合,主任则把关复杂病例与罕见病诊断。在胸痛中心,AI可瞬间完成心电图与CT血管造影的融合分析,自动生成血管狭窄程度报告,医生则专注于触诊结果验证与家属沟通,使心梗患者救治时间缩短近1小时。

这种模式正在重塑影像医生的职业内涵。AI接手了重复性初筛、病灶大小测量等机械工作,将医生从“影像洪流”中解放出来,使其能专注于复杂病例研究、多学科会诊与科研创新。在AI辅助下,影像医生正从单纯的“图像解读师”升级为“健康管理者”:通过分析AI筛查出的高危人群数据,参与慢性病防控;结合多模态影像与临床信息,为个性化治疗提供方案支持。某三甲医院影像科主任坦言:“以前80%的时间花在看常规片子上,现在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疑难病例和教学上,科室科研产出反而提升了30%。”

技术演进与制度完善正不断优化这种协作生态。国产算力平台的突破降低了AI部署门槛,海光CB6CPU架构能让传统AI模型无需大规模重构即可高效运行。多模态数据整合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弥补AI的信息短板——新一代模型已能融合影像、电子病历与基因数据进行综合判断。政策层面,AI诊断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正在组建,医保支付体系的完善也将推动商业化模式成熟。这些进步让人机协作从“简单叠加”走向“深度融合”。

对于影像医生而言,真正的挑战不是被AI取代,而是能否完成职业能力的升级。未来的影像医生需要具备“AI素养”:既懂影像诊断的专业逻辑,又能理解AI的工作原理,知道如何优化数据输入、验证AI结论、规避算法风险。国内已有医院开展“AI+影像”专项培训,内容涵盖算法基础、数据标注与人机协同流程,帮助医生与新技术无缝衔接。那些主动拥抱变化的医生,正借助AI拓展职业边界——有的参与AI模型训练,将临床经验转化为算法优化数据;有的利用AI开展大数据研究,在疾病早筛领域取得突破。

从“AI教父”预言放射科医生将消失,到如今“增强型医生”成为行业共识,技术的演进始终指向“赋能”而非“替代”。AI就像医生的“超级显微镜”与“智能助手”,能放大细微病变、提升工作效率,却无法替代人类的临床思维与人文关怀。2025年的医疗场景正在证明:当AI的“确定性”与人类的“灵活性”形成合力,诊断准确率与患者满意度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医疗的终极目标是守护生命,而生命的复杂性决定了人机协作的必然。AI能读懂影像中的阴影,却读不懂阴影背后的生命故事;能计算病灶的大小,却算不出患者对健康的渴望。未来的影像科诊室里,AI将继续快速标记病灶,而医生会握着患者的手解释病情——这种技术与人文的共生,既彰显了科技的温度,也守住了医疗的本质。影像医生的“饭碗”从未被AI觊觎,真正的变革是:在AI的助力下,他们能更好地履行“健康守门人”的使命,让诊断更精准、更高效,也更有温度。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