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野蚕、培育家桑的国家,有着7000多年的历史,桑蚕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桑树不仅是养蚕缫丝的经济作物,更是一味全能型的中药选手,从叶子到根皮,样样皆能入药。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称桑为“东方自然神木之名”,《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中品。桑树春采叶、夏摘椹、秋取枝、冬刨皮,四季皆有所得。
桑叶:疏风清热的“天然感冒药”
桑叶在日常生活中不难见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且以栽培为主。然而药用的桑叶,则以初霜后采收的霜桑叶为佳,它较平展、叶大而厚,多为黄绿色或浅黄棕色,质脆,握之有刺手感。桑叶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擅长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最常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得配本草》载其“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去风热,利关节,疏肝,止汗”。
现代研究发现,桑叶具有降血糖、抗菌抗炎、降脂护肝、抗氧化抗衰老等作用,临床应用广泛。药店常见的夏桑菊颗粒,就是由桑叶、夏枯草、野菊花组成,用于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疗效甚佳。
桑枝:祛风湿的“关节修复师”
桑枝是桑的嫩枝,春末夏初时采收,去叶,趁鲜切片。传统的桑枝以质嫩、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因此入药应选用直径0.5~1.5cm者,且直径小者更优。其味微苦、性平,归肝经,具祛风湿、利关节的功效,治风湿痹病,肩臂、关节酸痛麻木,尤其适合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慢性疼痛。
此外,桑枝与其他药配伍还可用于治高血压、水肿、脚气、肥胖等疾病。
桑白皮:泻肺平喘的“天然止咳药”
桑白皮是桑树的根皮,以色白、皮厚、柔韧者为佳,安徽亳州为其道地产区。它味甘性寒,归肺经,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尤其适用于肺热喘咳及水肿胀满、小便不利、面目肌肤浮肿。《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称其“主伤中……补虚益气”。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泻白散”,由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组成,专治小儿肺热咳喘,至今仍是中医儿科常用方。
桑椹:滋阴养血的“肾黑宝石”
每年5月的水果店里,常可以看到一盒盒新鲜的桑椹,它黑中透亮,轻咬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水溢满口中,让人口舌生津。而晒干或略蒸后晒干的桑椹,就可做药用,味甘、酸,性寒,归心、肝、肾经。不仅能滋阴补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心悸失眠、须发早白,还能生津润燥,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肠燥便秘。作为药食两用的中药材,桑椹所含化学成分十分丰富,包括黄酮类、多糖类、生物碱类、萜类及甾醇类等。
现代药理研究已证实桑椹提取物或所含主要成分具有降血糖、调血脂、保肝、抗氧化、抗衰老、抗炎、调节免疫、抗便秘等诸多生物活性。
除了药用之外,古人还用桑树皮造纸,经过伐条、浸泡、剥皮、锅煮、过滤、捶捣等繁复工序制成的桑皮纸,不仅色泽温润、质地坚韧,还防虫蛀、不怕潮,使得书写其上的文字、绘制其上的画作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褪色,被誉为人类纸业的“活化石”。敦煌莫高窟的部分经卷就是用桑皮纸书写,历经千年不腐,可见桑树皮的韧性之强。
从桑叶治感冒、桑枝祛风湿,到桑白皮止咳、桑椹补血,再到桑叶养蚕缫丝、桑树皮造纸……桑树的每个部位都在中药领域以及我们生活中大显身手,真是当之无愧的“东方自然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