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守护呼吸功能

肺炎康复之路,中西医结合守护呼吸功能
作者:刘玲   单位:三台县中医院
286

肺炎,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等多种病原体引起,严重时会威胁生命健康。即便经过积极治疗,肺炎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仍可能面临咳嗽、气短、乏力等不适,呼吸功能也需要一段时间恢复。而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式,凭借其多维度、个性化的特点,为肺炎患者的康复之路点亮了一盏明灯,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重返健康生活。

西医康复:精准助力呼吸恢复

呼吸训练。呼吸训练是西医康复的重要手段,旨在改善患者的呼吸模式,增强呼吸肌力量。常见的方法有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要求患者闭嘴经鼻吸气,然后缩唇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3倍,这种呼吸方式能增加气道压力,防止小气道过早塌陷,改善气体交换;腹式呼吸则让患者放松肩部和胸部,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通过训练膈肌,提高呼吸效率,减少呼吸做功。患者每天进行3-4次呼吸训练,每次15-20分钟,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能促进痰液排出,减轻肺部炎症。体位引流是常用方法之一,根据肺部病变部位,让患者采取不同的体位,利用重力作用使痰液流向大气道,便于咳出;胸部叩击和振动排痰也是有效的辅助手段,通过专业人员或机器对胸部进行有节奏的叩击、振动,松动痰液,促进排出。此外,对于部分肺功能较差的患者,还可采用呼吸肌训练器,针对性地锻炼呼吸肌力量,提升呼吸耐力。

药物辅助。在康复阶段,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异丙托溴铵气雾剂等,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对于仍有咳嗽、咳痰症状的患者,会选用氨溴索、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减轻气道炎症。

中医康复:整体调理,增强机能

中药调理。中医认为,肺炎后期多表现为肺脾气虚、气阴两虚等证型。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脉等进行辨证论治,开具个体化的中药方剂。对于肺脾气虚的患者,常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等药物,健脾益肺,增强机体抵抗力;气阴两虚者,则以沙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等药物滋阴润肺、益气生津。中药调理从整体出发,改善患者体质,促进肺部功能恢复,减少咳嗽、气短等症状的发生。

特色疗法。针灸和穴位贴敷是中医康复的特色手段。针灸选取肺俞、膻中、列缺、足三里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起到宣肺止咳、健脾益气的作用;穴位贴敷则在特定穴位上贴敷具有止咳化痰、温肺散寒功效的中药膏剂,如在肺俞、膏肓等穴位贴敷白芥子、细辛等药物制成的贴剂,借助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和透皮吸收,改善肺部功能。此外,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动作舒缓,配合呼吸,能有效锻炼呼吸肌,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身体康复。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加速康复

中西医结合的肺炎康复治疗,能够将西医的精准治疗与中医的整体调理优势相结合。在康复初期,采用西医的呼吸训练、物理治疗和药物辅助,快速缓解咳嗽、气短等症状,促进痰液排出;同时配合中医中药,从内部调理机体,增强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例如,对于咳嗽剧烈、痰液黏稠的患者,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化痰药物的同时,服用中药清肺化痰,双管齐下,提高治疗效果。

在康复中后期,持续进行呼吸训练和物理治疗,巩固呼吸功能的恢复;结合针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体质,预防肺炎复发。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模式,既注重局部症状的缓解,又着眼于整体机能的提升,为肺炎患者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康复方案。

中西医结合以其独特的优势,从不同角度守护患者的呼吸功能,帮助患者早日摆脱肺炎的困扰,重获健康呼吸,拥抱美好生活。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2025-07-10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