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发热门诊是医疗机构应对感染性疾病的“前沿哨点”,这里的护士既是专业护理的执行者,更是患者身心舒适的守护者。她们以精准技术管控发热及伴随症状,用人文关怀缓解患者焦虑,构建起“技术为基、关怀为翼”的护理模式。
专业赋能:发热门诊护士的独立症状护理
发热门诊患者的核心需求是缓解不适,护士需依托专业知识开展标准化干预,关键聚焦三方面:
1.发热症状的精准管控。护士优先规范监测体温(依年龄、病情选腋温、额温等),结合热型(稽留热、弛张热)与伴随症状(寒战、头痛)初步判断病因。体温≥38.5℃时,按护理路径给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大动脉处冰袋冷敷,防冻伤)或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严核剂量与间隔)。降温中每30分钟至1小时复测体温,观察是否出现虚脱(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并依人群调整方案:老年患者减少冰袋冷敷时间,儿童优先温和物理降温,规避药物副作用。
2.伴随症状的针对性处理。针对发热伴有的呼吸道、消化道或全身症状,护士独立开展护理。咽痛者指导温盐水含漱(每日3~4次);咳嗽咳痰者协助翻身拍背(从下往上、从外向内),必要时遵医嘱雾化(如布地奈德混悬液),观察痰液变化;恶心呕吐者立即协助侧卧位防误吸,清理口腔后指导少量多次饮温凉流质(米汤、藕粉),避免刺激胃肠道。
3.病情变化的动态监测。护士通过“视触叩听”持续评估病情:观察意识、皮肤颜色(如发绀提示异常);触摸脉搏、四肢温度(冰凉可能提示循环障碍);叩诊肺部、听诊呼吸音(判断是否有实变、湿啰音)。同时监测生命体征,若血氧饱和度<93%、呼吸频率>24次/分,立即报医启动紧急处理,避免病情延误。
关怀暖心:发热患者的舒适照护方案
发热患者易因不适与焦虑,护士从细节入手提升舒适度,重点做三件事:
1.环境与体位优化。调整诊室环境:室温22~24℃、湿度50%~60%,避免干燥加重咽痛;每日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降低病菌浓度。为卧床患者调整床头高度(如半坐卧位可缓解呼吸困难),更换柔软床品以防压疮;给等待患者提供毛毯、热水(无消化道不适者),缓解寒冷乏力。
2.心理主动疏导。患者常因担心感染新冠、流感而焦虑,护士用通俗语言解释病情(如“症状更像普通感冒,休息可缓解”),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增加负担。儿童哭闹时用玩具分散注意力,老年患者行动不便时协助联系家属、告知就诊进展,既能缓解焦虑又能提高治疗依从性。
3.个性化健康指导。出院时护士进行针对性指导:讲解体温监测(37.3~38℃无需紧张,可物理降温)、用药禁忌(服用退热药期间忌饮酒)、饮食建议(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及复诊指征(发热超过3天、胸闷气促时需就医)。对孕妇、慢性病患者单独制定方案,确保安全实用。
技术与关怀融合:护士的核心价值
发热门诊护士的工作,是技术与关怀的深度融合:无专业技术则难以控制症状、保障安全,缺人文关怀则难以缓解身心不适、提升体验。她们既是“精准操作者”,也是“温暖陪伴者”,这种护理模式是发热门诊质量的核心,更是医疗机构人文服务的体现。
对患者而言,护士的专业护理能缓解不适,耐心的关怀可驱散焦虑。正是这份“技术与关怀并重”的坚守,让发热门诊成为守护健康的“温暖前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