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盖一疼就躺平”,这是很多人的本能反应。但骨科护士常会遇到这样的患者:膝盖疼时硬扛着不动,结果关节僵得更厉害;也有人不管不顾照样跑跳,疼得更重。其实,膝盖疼的护理核心从不是“彻底静养”,而是找到“动与静”的平衡——该歇时歇够,该动时科学动。
一、膝盖疼时,哪些情况必须“静”?
膝盖疼分“急性炎症期”和“慢性稳定期”,急性期的“静”是为了给关节“止损”。比如突然扭伤膝盖,出现红肿热痛(摸起来发烫)、没法踩地,或膝盖里像“卡着东西”没法弯曲,这时必须先制动:用弹性绷带轻轻裹住膝盖(别勒太紧),尽量少走路,必要时拄拐杖,让受伤的韧带、软骨或滑膜减少摩擦刺激。
还有两种情况也得“静优先”:一是骨关节炎急性发作(膝盖肿得像馒头,一动就钻心疼),此时滑膜正在发炎水肿,强行活动会让炎症更重;二是刚做完膝盖手术(如半月板缝合、韧带重建),术后1-2周内医生会要求“限制性制动”,比如用支具固定膝盖在伸直位,这是为了让伤口和修复组织顺利愈合,就像给刚砌的墙“扶稳支架”。
但“静”不是“一动不动”。即使急性期,每天也可以做1-2次“踝泵运动”:躺着勾脚再伸脚,每个动作保持5秒,重复20次,既能促进血液循环消肿,又不会累着膝盖。
二、长期静养的“坑”:越躺膝盖越“脆”
不少人膝盖疼后干脆“卧床休养”,结果一两个月后发现:膝盖更僵了,蹲都蹲不下去,甚至腿变细了——这是肌肉萎缩在“报警”。膝盖周围的股四头肌就像“膝盖的保镖”,肌肉有力才能帮关节分担压力;一旦长期不动,肌肉会以每周10%的速度流失,原本能承受30公斤压力的膝盖,可能20公斤就疼得受不了。
更麻烦的是“关节粘连”。膝盖里的滑膜、韧带需要适度活动来保持弹性,长期不动会让它们像“生锈的零件”粘在一起,原本能弯130度的膝盖,可能只能弯到90度,连穿袜子都费劲。临床中见过不少骨关节炎患者,因怕疼硬扛着不走路,反而让关节软骨磨损得更快——软骨需要关节液滋养,而活动才能促使关节分泌“营养液”,彻底不动反而会让软骨“饿死”。
三、科学“动”的3个原则:找对方式、量、时机
骨科护理里的“动”讲究“针对性”,不是瞎动,核心看3点:
(1)选对“友好”的运动
膝盖怕“负重”和“扭转”,所以爬山、爬楼梯、深蹲、快跑这些要躲开;推荐“不负重或轻负重运动”:比如平路慢走(每天30分钟,分2-3次走)、游泳(自由泳、蛙泳都行,水的浮力能减轻膝盖压力)、骑自行车(调高大齿轮,避免费力蹬)。
想锻炼肌肉又不伤膝盖,试试“直腿抬高”:躺着双腿伸直,慢慢抬起一条腿(脚尖朝上),抬到离床面30厘米左右停5秒,再慢慢放下,每条腿做15次,每天3组。这个动作能练股四头肌,还不挤压膝盖,术后患者也能早期做。
(2)控制“量”:疼了就停,别硬撑
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有个简单标准:运动时膝盖轻微酸胀是正常的,若出现明显疼痛(超过3分,满分10分),或运动后疼得比之前重,且休息1小时还没缓解,说明量超了。比如平时走2000步膝盖不疼,就别硬撑走5000步;可从每天1000步开始,每周增加20%,让膝盖慢慢适应。
(3)抓准“时机”:避开炎症期,做好热身
若膝盖正红肿疼(急性期),先别练力量,可做踝泵运动;等红肿消了(按压膝盖不疼了),再逐步加运动。运动前一定要热身:花5分钟搓热膝盖,或做3次“膝盖环绕”(坐着慢慢转动膝盖,顺时针、逆时针各10圈),让关节先“醒过来”。
尤其提醒中老年人:别跟风练“靠墙静蹲”——若膝盖本身有软骨磨损,静蹲时膝盖弯曲角度超过90度,会让关节压力骤增,反而加重磨损。实在想练,膝盖弯曲别超过45度,后背贴墙站10秒就歇,每天不超过5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