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急救后,护理别踩这些 “隐形雷”

中风急救后,护理别踩这些 “隐形雷”
作者:朱红云   单位: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176

中风患者经过紧急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漫长的康复之路才刚刚开始。很多家属急于让患者恢复,却因护理不当踏入 “隐形雷区”:过度进补导致血压飙升、过早锻炼引发肢体损伤、忽视吞咽问题造成误吸…… 这些看似 “好心” 的行为,可能延缓康复甚至诱发二次中风。避开这些护理误区,才能为患者的恢复保驾护航。

一、饮食雷区:“大补” 反而添负担“多吃补品才能恢复快” 是中风护理中最常见的误区。中风患者多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病,盲目进补可能适得其反。比如给患者大量食用蛋白粉、人参等,会导致蛋白质摄入过量,加重肾脏负担;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如猪蹄、鸡汤)则会升高血脂,加速动脉硬化,增加复发风险。

正确饮食原则:

• 低盐低脂是基础。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 5 克以内,避免咸菜、酱肉等高盐食品;烹饪时多用蒸、煮、炖,少油炸,肉类选择瘦肉、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 Omega-3 脂肪酸)。

• 粗细搭配控血糖。用玉米、燕麦、荞麦等杂粮替代部分精米白面,避免餐后血糖骤升,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 优质蛋白巧选择。每天保证 1 个鸡蛋、200 毫升牛奶,每周吃 2-3 次鱼类,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加重代谢负担。

若患者存在吞咽困难(表现为喝水呛咳、吃饭缓慢),需将食物打成泥状或糊状,避免干硬、带渣食物(如米饭、馒头)。千万不要强行喂食,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鼻饲管,防止误吸引发肺炎。

二、活动雷区:“早动快好” 暗藏风险很多家属认为 “越早下地活动,恢复越顺利”,甚至在患者刚能坐起时就强迫练习走路。但中风后肢体功能恢复有严格的阶段性,过早、过度活动可能导致肢体痉挛、关节变形,形成错误步态(如偏瘫侧下肢 “画圈” 走路),反而影响后期康复。

科学活动指南:

• 卧床期(发病后 1-2 周):以被动活动为主。家属每天帮助患者活动瘫痪肢体,每个关节做屈伸、旋转等动作,每次 10-15 分钟,每天 2-3 次,目的是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拉扯。

• 恢复期(2 周后):逐步过渡到主动训练。先从床上翻身、坐起练习开始,待坐姿稳定(能独立坐 30 分钟以上)后,再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初期站立时间每次不超过 5 分钟,随着体力增强逐渐延长。

若活动中出现头晕、心慌、肢体疼痛,应立即停止。记住,中风康复是 “慢工出细活”,盲目追求速度只会欲速则不达。

三、用药雷区:“症状好转就停药”“血压正常了,降压药就不用吃了”“腿不麻了,阿司匹林可以停了”—— 这种自行停药的行为,是导致中风复发的重要原因。中风的本质是脑血管堵塞或破裂,而高血压、高血脂、房颤等是发病的 “元凶”,这些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绝非症状缓解就能停药。

用药注意事项: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若无严重出血(如呕血、脑出血),需长期服用,擅自停药会使血栓风险骤增。

• 降压药:即使血压稳定,也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突然停药可能引发血压反跳,增加脑出血风险。

此外,很多患者迷信 “保健品能替代药物”,盲目服用三七粉、溶栓胶囊等,这是极不科学的。保健品无法替代正规药物的治疗作用,使用前必须咨询医生,避免与西药产生冲突。

四、情绪雷区:“过度保护” 反而添压力部分家属因担心患者再出意外,限制其一切活动,甚至包办所有生活事务。这种 “过度保护” 会让患者产生依赖心理,丧失康复信心,还可能引发抑郁情绪 —— 研究显示,约 30% 的中风患者会出现产后抑郁,表现为情绪低落、拒绝训练、失眠等。

心理护理要点:

• 给患者 “自主空间”:鼓励做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吃饭、穿衣,即使慢一点也没关系,增强其自我价值感。

• 多沟通少指责:用 “你今天能自己翻身了,进步很大” 等积极语言鼓励,避免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