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温酷暑,人们往往只关注中暑、脱水等“显而易见”的健康威胁,却忽视了一个更加凶险的“隐形杀手”——急性心肌梗死。每年7—8月,各大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都会迎来一个心肌梗死发病的小高峰,其中不乏平时身体“还不错”的中老年人。高温不仅仅是让人感到不适,更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当气温超过35℃时,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会显著上升,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认识高温与心肌梗死的关系,掌握科学的预防和应对策略,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生命安全知识。
为什么高温天气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恒温系统”,当外界气温升高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生理调节机制来维持体温平衡。然而,这些看似正常的调节过程,却可能成为心血管系统的“致命负担”。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会大量出汗,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快速丢失。血液浓缩使血液黏稠度显著增加,流动性变差,更容易在冠状动脉狭窄处形成血栓。同时,机体为了加快散热,心率会明显加快,心脏做功增加,耗氧量大幅提升。对于本身存在冠心病或动脉硬化的患者来说,这种额外的心脏负荷可能超过冠状动脉的供血能力,引发心肌缺血甚至坏死。
高温环境下心肌梗死有哪些特殊表现
传统观念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是剧烈胸痛、胸闷,伴有大汗淋漓。然而,在高温环境下,心肌梗死的症状往往更加“隐蔽”,容易与中暑混淆,导致延误诊治。高温诱发的心肌梗死可能表现为持续性胸部不适或压迫感,而非剧烈疼痛。患者常感到“喘不上气”、心悸、乏力,这些症状在炎热环境中很容易被归咎于“天气太热”。更具迷惑性的是,出汗、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既是心肌梗死的表现,也是中暑的常见症状。
如何科学预防高温诱发的心肌梗死
1.合理安排作息与活动时间
避开高温时段是最基本的防护原则。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此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如需外出,选择早晨6-8点或傍晚6点后相对凉爽的时间。即使是日常散步、买菜等轻度活动,也应调整到合适时段,避免在烈日下“硬撑”。对于有晨练习惯的中老年人,夏季应将运动时间提前至早晨5-7点,运动强度也要适当降低。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科学补水与电解质平衡
正确的补水策略远比“多喝水”更复杂。建议每天饮水量在2000-2500毫升,但要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次150-200毫升,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荷。单纯补充白开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稀释,应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含有钾、镁离子的饮品。
3.室内环境控制与药物管理
合理使用空调是夏季心血管病防护的重要环节。室内温度控制在26-28℃较为适宜,避免与室外温差过大。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间时,应先在阴凉处适应几分钟,防止血管急剧收缩诱发心血管事件。药物管理同样关键。高温环境下,某些降压药的效果可能会增强,导致血压过低;利尿剂的使用需要更加小心,防止过度脱水。患者应与医生沟通,根据夏季的生理变化适当调整用药方案,切不可自行停药或随意增减剂量。
高温环境下心肌梗死的应急处理
1.立即识别与紧急求助
一旦怀疑急性心肌梗死,第一要务是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明确告知“疑似急性心肌梗死”。在等待救援期间,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采取舒适体位,通常半卧位较为适宜。解开紧身衣物,确保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以舌下含服1片(0.5毫克),5分钟后如症状无缓解可再次含服,但总量不超过3片。对于没有心脏病史的患者,不建议随意使用他人的心脏药物。
2.现场环境处理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使用风扇、湿毛巾等物理降温方法帮助散热,但避免过度降温导致血管急剧收缩。如果患者出现大汗,可以适量补充常温淡盐水,但一次不宜超过100毫升。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呼吸情况和脉搏变化。如果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脉搏消失,应立即实施心肺复苏,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凶险的“急症之王”,而高温天气则是这位“杀手”最喜欢的“作案环境”。面对即将到来的每一个炎热夏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更不能心存侥幸。科学认识高温与心肌梗死的关系,做好充分的预防准备,掌握正确的应急处理方法,就是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护墙。记住,在高温面前,谨慎一分就是安全十分,预防一步就是健康百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