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领域,放射技术就像一把精准的 “透视镜” 和 “手术刀”,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它如同双刃剑,在带来诊疗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下面为你详细解读放射诊断与治疗的安全与风险知识。
放射技术的应用价值不可替代
放射诊断通过 X 线、CT、核医学等手段,能清晰呈现人体内部结构,让医生快速发现骨折、肿瘤、肺部病变等问题。其中,X 线擅长观察骨骼和胸部大体结构,CT 的断层成像能提供更精细的细节,适合复杂部位检查,核医学检查则可反映器官功能代谢状态。比如,CT 检查可在短时间内精准定位脑出血部位,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乳腺钼靶检查能早期发现乳腺癌,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放射治疗则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它利用高能射线破坏癌细胞的 DNA,抑制其生长繁殖。对于鼻咽癌、宫颈癌等多种癌症,放射治疗能有效缩小肿瘤,缓解症状,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辐射剂量有明确安全标准
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具有累积性,但医疗辐射的剂量通常在安全范围内。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普通公众年辐射限值为 1 毫西弗,而医疗辐射属于 “正当性暴露”,需遵循 “最小化原则”—— 即医生会根据病情严格把控辐射剂量,确保获益远大于风险。
不同检查的辐射剂量差异较大:一次胸部 X 线检查约 0.02 毫西弗,相当于 3 天的自然本底辐射;一次腹部 CT 约 10 毫西弗,相当于 3 年的自然本底辐射;PET-CT 检查剂量相对较高,约 10-20 毫西弗,但仅在诊断复杂肿瘤或评估全身转移时使用。
患者做好防护能降低风险
主动告知情况:检查前告知医生是否怀孕或处于哺乳期,或近期是否做过放射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备孕女性建议检查后 3 个月再怀孕。
配合防护措施:检查时穿戴铅衣、铅帽等防护装备,保护甲状腺、性腺等敏感部位。儿童和孕妇应尽量选择超声、MRI 等无辐射检查,必须进行放射检查时,需调整剂量并加强防护。
控制检查频率:不随意要求做放射检查,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其组织对辐射更敏感,需严格遵循医嘱。健康体检中,CT 不宜作为常规项目。
放射治疗的风险可控可防
放射治疗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如皮肤发红、脱发、乏力等,这些多为暂时性的,治疗结束后会逐渐恢复。患者可通过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暴晒、加强营养等方式缓解不适。
严重的晚期损伤,如放射性肺炎、脑损伤等,发生率较低,通常低于 5%。随着技术的发展,精准放疗如质子治疗,能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进一步降低风险。患者在治疗期间要遵医嘱定期复查,出现咳嗽、头痛等不适要及时反馈,医生会调整方案减轻副作用。
医护人员有完善的防护体系
医疗机构为医护人员配备了全面的防护设施,如铅防护墙、防护门、个人剂量计等,铅防护用品可屏蔽 90% 以上的辐射。医护人员操作时会保持安全距离,利用远程控制技术减少直接接触辐射源。
同时,科室会定期监测医护人员的辐射暴露量,确保在安全限值内。研究表明,规范操作下,放射科医护人员的年均辐射量远低于安全标准,与普通人群差异不大。
理性看待放射技术的安全与风险
不必谈 “辐” 色变,医疗放射技术的应用经过严格论证,其带来的益处远大于潜在风险。比如,肺癌低剂量 CT 筛查可降低 20% 的死亡率,乳腺癌术后放疗能将复发率降低 50% 以上。
但也不能忽视风险,要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检查。就医时,主动与医生沟通,了解检查或治疗的必要性及风险,做出明智选择。
总之,放射诊断与治疗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成果,只要规范应用,做好防护,就能在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我们要科学认识,合理利用,让它更好地为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