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恢复期的 “关卡”:护士在身边都在关注什么?

麻醉恢复期的 “关卡”:护士在身边都在关注什么?
作者:李婉茜   单位:荥经县人民医院
2503

从手术结束到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的这段时间,被称为麻醉恢复期,也是术后风险较高的 “过渡阶段”。此时麻醉药物尚未完全代谢,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抑制、血压波动、意识模糊等情况,护士就像 “闯关向导”,时刻紧盯各项指标变化,帮助患者平安度过这一关键时期。

一、呼吸功能:守住 “生命通道” 麻醉药物会抑制呼吸中枢,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是护士关注的 “第一关卡”。他们会重点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正常 12-20 次 / 分钟)、深度和节律,用手贴近患者口鼻感受气流,同时监测血氧饱和度(需维持在 95% 以上)。若患者呼吸浅慢、血氧下降,会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通过面罩辅助通气。

对于气管插管未拔的患者,护士会每 5 分钟听诊肺部呼吸音,观察呼吸机参数是否匹配,及时吸除气道分泌物,防止痰液堵塞。拔管后更需警惕喉头水肿 —— 若患者出现声音嘶哑、吸气时喉咙发出 “喉鸣音”,会立即通知医生,准备激素雾化或重新插管,避免发生窒息。

二、循环系统:稳住 “生命节律” 手术创伤和麻醉药物可能导致血压、心率剧烈波动,护士会每 15 分钟测量一次血压、心率,记录数值变化趋势。高血压患者需警惕术后血压骤升(可能引发伤口出血),低血压患者则要排查是否存在出血、容量不足(如尿量减少提示血容量不足)。

护士会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敷料渗血情况,用手按压敷料感受渗血范围,若渗血速度快、敷料很快湿透,需立即用沙袋压迫止血并通知医生。同时关注静脉通路是否通畅,确保升压药、止血药等急救药物能快速输注,维持循环稳定。

三、意识状态:唤醒 “沉睡的神经” 麻醉恢复期患者的意识从模糊到清醒,护士会通过呼唤患者姓名、轻拍肩膀等方式评估意识状态,用 “睁眼、握手” 等简单指令判断清醒程度。若患者躁动不安,会检查是否有疼痛、尿管刺激、体位不适等诱因,而非直接约束 —— 比如给疼痛患者追加镇痛药,调整尿管位置减轻不适,用床档保护防止坠床。

对于使用镇静药物的患者,护士会记录清醒时间,观察是否出现谵妄(如胡言乱语、认不出家人),此时会用日历、时钟帮助患者确认时间和环境,轻声安抚减少恐惧感,同时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加重躁动。

四、疼痛与舒适:缓解 “术后不适”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适,护士会用疼痛评分量表(0-10 分)评估疼痛程度,3 分以上就会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给药后 30 分钟再次评估效果,观察患者是否仍有皱眉、辗转等疼痛表现。

除了疼痛,护士还会关注其他舒适问题:帮助患者调整体位(如侧卧位防止呕吐误吸),按摩受压部位预防压疮;用湿棉签擦拭口唇保持湿润,清理口腔分泌物;调节室温至 22-24℃,盖好被子防止受凉,这些细节能让患者在恢复期更舒适。

五、并发症预警:捕捉 “危险信号” 麻醉恢复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寒颤、高热等并发症,护士会主动预防和处理。术后 2 小时内是呕吐高发期,护士会让患者头偏向一侧,备好吸引器,若出现呕吐及时清理,避免呕吐物吸入肺部。

若患者出现寒颤(多因术中体温过低),会用加温毯升温(水温控制在 40℃左右),监测体温变化;术后高热(超过 38.5℃)可能提示感染,护士会抽血送检并物理降温,同时观察伤口是否红肿、渗液,为医生判断感染源提供线索。

六、交接前的 “最后核查” 当患者达到转出标准(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疼痛可控),护士会进行最后核查:确认静脉通路通畅、引流管固定妥当、皮肤完整无压疮,详细记录恢复期的各项数据(如出血量、用药情况、清醒时间),与病房护士逐项交接,确保信息 “无缝传递”。

麻醉恢复期的每一分钟都关乎安全,护士的关注看似琐碎,却环环相扣:呼吸、循环、意识的监测构成 “基础防线”,疼痛管理和舒适护理提供 “人文支持”,并发症预警则筑起 “风险屏障”。正是这份细致入微的守护,让患者能平稳闯过术后第一道 “关卡”,向康复迈出关键一步。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