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从鼻饲到静脉营养的护理要点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从鼻饲到静脉营养的护理要点
作者:黄维维   单位:荥经县人民医院
3826

重症患者因创伤、感染、手术等原因,身体处于高代谢、高消耗状态,营养支持就像 “给受损的机体充电”,直接影响康复速度和预后。但重症患者常存在吞咽困难、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无法正常进食,鼻饲和静脉营养成为主要营养供给方式。做好这两种营养支持的护理,能为患者筑起 “营养防线”,避免营养不良引发的并发症。

一、鼻饲:让营养 “直达胃肠” 的护理要点 鼻饲是通过鼻胃管或鼻肠管将营养液直接送入胃肠道的营养支持方式,适合胃肠功能尚存的患者。其护理核心是 “防反流、防堵塞、保吸收”。

(一)管路放置与固定要精准 鼻饲管需由护士在无菌操作下放置,置入后可以通过 X 线确认位置(这是判断管端是否在胃内或肠内的 “金标准”)。固定时用胶布将管子交叉贴在鼻尖或脸颊,每天检查胶布粘性,出汗多或面部油腻时及时更换,防止管子移位。躁动患者需用约束带保护,但约束带与皮肤间要垫软布,既防拔管又防压伤。

(二)营养液输注有讲究 输注前要确认胃残余量:用注射器抽取胃液,若残余量超过 150ml,需暂停输注,避免胃内压力过高引发反流误吸。营养液温度以 38-40℃为宜(可用温水浴加热,不可直接 microwave),速度从慢到快(初始每小时 20-30ml,逐渐增至 80-100ml),浓度由稀到浓,让胃肠道逐步适应。连续输注时,每 4 小时用温水冲洗管路一次,防止营养液残留堵塞管子;输注结束后,再冲管 10-20ml,确保管内无残留。

(三)并发症预防是关键 反流和误吸是最危险的并发症,床头需抬高 30°-45°,输注后维持该体位 30 分钟以上;口腔护理每天至少 2 次,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若患者出现腹胀、腹泻,需及时调整营养液浓度或输注速度,必要时遵医嘱添加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

二、静脉营养:当胃肠 “休息” 时的营养补给 当患者胃肠功能严重受损(如肠梗阻、严重腹泻),无法耐受鼻饲时,静脉营养成为 “救命稻草”——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将营养液直接输入血液,为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素。其护理重点是 “防感染、防栓塞、保平衡”。

(一)无菌操作贯穿全程 静脉营养液需在无菌环境下配制,现配现用(24 小时内用完),剩余液体必须丢弃。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每天用碘伏消毒,更换无菌敷贴,观察有无红肿、渗液;输液接头每 24 小时更换一次,每次连接输液前用酒精棉片擦拭接头 15 秒,待干后再连接,把感染风险降到最低。

(二)输注过程严监测 静脉营养液成分复杂(含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输注速度需严格控制:初始速度较慢(每小时 40-60ml),观察患者有无血糖波动、过敏反应(如皮疹、寒战)。护士每小时监测血糖(维持在 7-10mmol/L 为宜),发现血糖过高或过低时,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胰岛素或葡萄糖比例。同时观察导管回血情况,每 8 小时用生理盐水正压封管,防止血栓形成堵塞导管。

(三)并发症早发现早处理 长期静脉营养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脂肪乳输注过快可能引发高脂血症,每周需检查血脂一次。若穿刺部位出现疼痛、条索状硬结,可能是静脉炎,需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局部热敷或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缓解症状。

三、营养支持的 “切换” 与个性化调整 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营养支持方式需逐步过渡:从静脉营养向鼻饲过渡时,先少量输注肠内营养液(每天 200-300ml),同时减少静脉营养量,观察胃肠耐受情况;鼻饲向经口进食过渡时,先从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开始,逐步增加种类和量,避免突然停鼻饲导致营养不良。

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体重、血白蛋白、电解质等指标,动态调整营养方案:烧伤患者需增加蛋白质和热量;糖尿病患者选择低糖营养液;肾功能不全患者限制蛋白质和电解质摄入。这种 “个性化营养” 才能真正满足患者的需求。

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不是简单的 “喂食”,而是精准的 “营养治疗”。鼻饲护理守护着胃肠道的 “功能底线”,静脉营养维系着生命的 “能量供给”,两者的规范护理能让患者在与疾病抗争时 “底气更足”,为康复打下坚实的营养基础。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