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的修复或置换 外科医生怎么选

心脏瓣膜病的修复或置换 外科医生怎么选
作者:吴潇潇   单位:柳州市工人医院
35

心脏里的四个瓣膜就像房子的四扇门,二尖瓣、三尖瓣负责左心和右心的血液流通,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则把守着心脏向全身供血的关口。这些“门”一旦因为老化、风湿或感染出现关不严(关闭不全)或打不开(狭窄)的问题,就需要手术处理。很多患者纠结:“是把坏门修一修,还是直接换个新的?”其实医生的选择有章可循,主要看瓣膜的损坏程度、位置和患者的身体条件。

先看瓣膜“坏得能不能修”——修复有前提,太破只能换

修复手术的核心是“留着自己的瓣”,通过缝合、修补让瓣膜重新好用;置换则是把病变瓣膜整个换成人工瓣。医生首先会评估瓣膜的“可修复性”。

1.能修复的情况:瓣叶还“有救”

如果瓣膜只是“松了”(比如二尖瓣腱索断裂导致关不严),或者轻度增厚、钙化,瓣叶本身还比较柔软有弹性,医生会优先考虑修复。就像衣服破了个小洞,缝补后还能穿很久。常见的修复方法有:把松弛的瓣叶缝紧,切除一小部分增厚的组织,用人工材料加固薄弱部位等。

这类患者术后最大的好处是不用终身吃抗凝药,心脏功能恢复也更快。临床数据显示,二尖瓣修复成功的患者,10年内再次手术的概率不到20%,和换瓣效果不相上下。

2.必须置换的情况:瓣叶“彻底报废”

如果瓣膜已经严重钙化,硬得像块石头(比如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二尖瓣狭窄),或者被感染蛀出大洞,根本无法修补,就只能置换。这就像木门烂到变形,再修也挡不住风,不如换个新的更可靠。

看瓣膜“长在哪个位置”——二尖瓣优先修,主动脉瓣更灵活

不同瓣膜的结构和功能不同,治疗选择也有侧重。

1.二尖瓣:能修就不换

二尖瓣位于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结构复杂但修复空间大。它的瓣叶、腱索像“吊床”一样支撑着血流,只要这些结构没完全坏掉,医生都愿意尝试修复。国际指南明确建议:二尖瓣病变优先考虑修复,尤其是年轻患者。

比如很多中年患者因二尖瓣脱垂出现关闭不全,医生用“缘对缘缝合”技术把瓣叶像“打补丁”一样缝好,术后心脏大小会慢慢恢复正常,爬楼、运动都不受影响。

2.主动脉瓣:修复要求高,置换更常见

主动脉瓣连接左心室和主动脉,承受着全身最高的血压,对“耐用性”要求极高。如果只是轻度关闭不全或狭窄,瓣叶质地好,可以尝试修复;但如果是重度狭窄、瓣叶严重钙化,置换更稳妥。

置换的人工瓣分两种:机械瓣能用几十年,但要终身吃华法林抗凝;生物瓣(猪或牛的组织制成)不用长期抗凝,但寿命约10~15年。医生通常会建议:60岁以下患者选机械瓣(更耐用),70岁以上选生物瓣(避免长期吃药),中间年龄段则根据患者意愿和身体状况决定。

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是“重要参考”

年轻人:优先保瓣膜

20~50岁的患者,医生会尽可能修复瓣膜。年轻人预期寿命长,修复后不用吃抗凝药,不影响结婚生子、运动健身,生活质量更高。即使将来修复的瓣膜出问题,还能二次手术,选择余地更大。

老年人:换瓣可能更省心

70岁以上的患者,身体机能逐渐下降,手术耐受度低。如果瓣膜损坏严重,换生物瓣往往是更优选择——手术时间短,术后不用长期吃抗凝药,10~15年的使用寿命基本能满足晚年需求,不用再经历二次手术。

另外,如果患者有出血性疾病(比如胃溃疡),或无法坚持定期复查调整抗凝药,医生会避免选机械瓣,优先用生物瓣或修复手术。

医生技术和医院条件也很关键

修复手术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精细的操作。如果所在医院的外科医生擅长瓣膜修复,即使是稍微复杂一点的情况,也可能尝试修复;如果技术不成熟,可能会倾向于选择更稳妥的置换手术。

比如一些大型心脏中心,二尖瓣修复的成功率能达到95%以上,而基层医院可能只有70%,这种情况下医生的建议自然会不同。

心脏瓣膜病的手术选择,是医生综合评估后的结果,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修复的优势是保留自身组织、不用终身吃抗凝药,但有一定复发风险;置换的优势是效果直接、耐用性强,但需要面对人工瓣膜的并发症。患者不用过度纠结,和医生充分沟通:讲清自己的生活需求(比如是否想生育、是否能坚持吃抗凝药),了解不同术式的利弊,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记住,无论是修还是换,目的都是让心脏这个“水泵”重新高效工作。只要手术成功,多数人都能恢复正常生活,买菜、做饭、带孙子都没问题。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