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一点都不疼,怎么麻醉一醒,伤口就疼得受不了?” 这是很多术后患者的共同困惑。有人甚至怀疑 “麻醉没打好”,或是 “医生故意让自己疼”。其实,麻醉醒来后伤口疼痛并非异常,而是麻醉与疼痛感知的正常生理过程。搞懂麻醉与术后止痛的关系,才能更科学地应对术后疼痛,加速康复。
一、麻醉为啥能 “止痛”?时效过了疼就来麻醉的核心作用是 “暂时阻断疼痛信号”,而非 “消除伤口”。手术中,全身麻醉会让大脑暂时失去对疼痛的感知,局部麻醉或半身麻醉(如硬膜外麻醉)则会阻断手术区域的神经信号传导,让疼痛无法传递到大脑。但麻醉效果有 “时效性”,就像给疼痛信号装了 “临时闸门”,闸门一旦打开(麻醉药物代谢完毕),伤口处的疼痛信号就会重新传递到大脑,让人感觉到疼痛。
不同麻醉方式的止痛时效不同:
• 局部麻醉(如牙科手术麻醉):效果通常持续 1-2 小时,失效后疼痛逐渐显现;
• 半身麻醉(如剖宫产的硬膜外麻醉):止痛效果可维持 4-8 小时,醒来后可能有轻微酸痛;
• 全身麻醉:手术中完全无痛,术后随着药物代谢,疼痛会在 1-2 小时内逐渐加重,24-48 小时达到高峰 —— 这是因为术后伤口炎症反应会释放疼痛介质,进一步刺激神经,让疼痛感更强烈。
所以,麻醉醒来后伤口疼痛,不是麻醉 “没起作用”,而是麻醉的 “止痛时效” 刚好与术后疼痛的 “发作时间” 衔接上了。
二、术后疼痛不是 “忍忍就好”,硬扛有风险很多人觉得 “术后疼是正常的,忍忍就过去了”,却不知硬扛疼痛会带来多重危害:
• 影响呼吸和活动:疼痛会让人不敢深呼吸、不敢翻身,容易导致肺部痰液淤积,增加肺炎风险;术后不敢下床活动,还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概率;
• 延缓伤口愈合:持续疼痛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释放大量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会抑制免疫功能,影响伤口组织修复;
• 引发心理问题:剧烈疼痛可能导致焦虑、失眠,而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疼痛感知,形成 “疼痛 - 失眠 - 更疼” 的恶性循环。
临床研究显示,术后有效止痛能让患者更早下床活动,肺部并发症减少 30%,伤口愈合时间缩短 1-2 天。所以,术后疼痛不是 “小事”,及时止痛是康复的重要环节。
三、术后止痛有 “组合拳”,不止 “吃止痛药”术后止痛早已不是 “单一吃止痛药”,而是医生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疼痛程度制定的 “多模式止痛方案”,常见的有这几种:
1. 术前 “预防性止痛”:提前给疼痛 “打预防针”对预计术后疼痛较剧烈的手术(如骨科大手术、开腹手术),医生会在手术结束前,通过静脉或硬膜外导管注射长效止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这些药物能提前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让术后疼痛 “起点变低”,即使麻醉失效,疼痛也不会过于剧烈。
2. 术后 “按需止痛”:疼痛时及时 “踩刹车”患者醒来后,若疼痛明显,可通过两种方式快速止痛:
• 静脉自控镇痛(PCA):患者手上会连接止痛泵,当感觉疼痛时,按一下按钮就能自行输注少量止痛药物,药物剂量和按压间隔由医生设定,既保证止痛效果,又避免过量;
• 口服或注射止痛药:疼痛较轻时,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疼痛较剧烈时,医生会注射短效止痛针(如曲马多),但这类药物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避免成瘾。
3. 局部 “靶向止痛”:精准缓解伤口疼痛对伤口较小的手术(如腹腔镜手术、乳腺手术),医生可能会在伤口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直接阻断伤口区域的疼痛信号,止痛效果更精准,副作用也更少。
四、术后止痛,你可以这样配合• 主动沟通:醒来后若疼痛明显,及时告诉护士 “疼痛程度”(如用 0-10 分描述,0 分不疼,10 分最疼),方便医生调整止痛方案;
• 正确使用止痛泵:按按钮时不要 “频繁按压”,避免药物过量导致恶心、头晕;
• 配合非药物止痛:术后可通过听音乐、看视频转移注意力,也可在护士指导下进行深呼吸、缓慢翻身,减少肌肉紧张带来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