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动场景中,足踝扭伤是极为常见的情况,很多人会想当然地将所有足踝运动损伤都归为“崴脚”,简单处理后便不再关注。然而,足踝运动损伤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其类型多样,若未能精准分辨并采取正确治疗方式,可能会导致伤情反复、恢复缓慢,甚至留下长期隐患。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不同类型的足踝运动损伤有着截然不同的病机与调理思路,只有明确自身损伤类型,才能实现科学康复。
中医对足踝运动损伤的认知,强调“辨证论治”,注重结合损伤后的症状表现、体质差异及病程阶段来判断证型。常见的足踝运动损伤中医证型主要包括气滞血瘀型、寒湿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和筋脉失养型,每种证型的成因、症状及治疗方法都各有侧重。
气滞血瘀型:是足踝运动损伤中最常见的证型,多发生于损伤初期,通常由急性外伤引起,比如运动时突然崴脚、碰撞或摔倒导致足踝部位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损。这类损伤的典型症状为受伤部位迅速出现肿胀、疼痛剧烈,且疼痛位置固定不移,按压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肤青紫或瘀斑,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从中医理论来看,“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外伤导致气血瘀滞于局部,经络不通,便会引发肿痛。
寒湿痹阻型:多因损伤后护理不当,比如受伤后淋雨、长时间处于潮湿寒冷环境中,或过早接触冷水,导致寒湿之邪侵入足踝部位,阻滞经络气血运行而发病。该证型的特点是足踝部位疼痛反复发作,遇寒或遇湿后疼痛加重,得温则痛减,部分患者还会伴有足踝发凉、沉重感,关节活动僵硬。从中医角度分析,寒湿之邪属阴邪,易损伤阳气,阻碍气血流通,使局部失于温煦濡养,从而引发疼痛。治疗上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为主,可选用桂枝、细辛、独活、薏苡仁等中药配伍煎汤内服,也可采用艾灸疗法,选取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等穴位,通过温热刺激驱散寒湿之邪,疏通经络。
肝肾亏虚型:多见于慢性足踝损伤患者,或损伤后长期恢复不佳者,也常见于中老年人。中医认为“肾主骨,肝主筋”,足踝部位的筋骨健康依赖于肝肾精气的濡养。若长期劳累、年老体弱或久病伤肾,导致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便会出现足踝部位疼痛隐隐,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同时可能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精神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足踝关节不稳,易反复扭伤。针对此证型,治疗需以滋补肝肾、强筋健骨为核心,可选用熟地黄、枸杞子、菟丝子、杜仲、牛膝等中药进行调理,也可服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中成药,补充肝肾精气,促进筋骨修复。
筋脉失养型:常发生于足踝损伤后期,此时损伤部位的肿胀、疼痛等急性症状已基本缓解,但由于损伤后气血运行长期不畅,筋脉得不到充分濡养,导致足踝部位仍有隐隐作痛或酸胀不适感,关节活动时可能伴有轻微弹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会加重。从中医角度来看,此证型的关键在于气血不足、筋脉失养,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当归、白芍、鸡血藤等中药,通过补气养血,改善局部气血供应,滋养筋脉。患者可配合推拿按摩,采用轻柔的手法按摩足踝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同时坚持进行足踝功能锻炼,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
足踝运动损伤的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医辨证治疗注重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改善损伤部位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从而实现彻底康复。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患者可能存在证型夹杂的情况,比如气滞血瘀型患者若护理不当,可能同时伴有寒湿痹阻的症状,此时治疗需兼顾活血化瘀与温经散寒。
因此,当出现足踝运动损伤后,若症状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因自行判断失误延误病情。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足踝部位的防护,运动前做好热身,选择合适的运动装备,避免过度运动,降低足踝运动损伤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