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手抖别忽视,房颤可能悄悄找上你——中医调理有妙招

心慌手抖别忽视,房颤可能悄悄找上你——中医调理有妙招
作者:聂采波   单位: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6865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历过心慌手抖的情况。多数时候,可能是因为情绪激动、过度劳累或者喝了过多咖啡、浓茶等引起,休息一下或调整生活习惯后就会缓解。然而,如果这种心慌手抖频繁出现,且难以自行缓解,那可千万不能忽视,因为这有可能是房颤——心房颤动悄悄找上门了。

一、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中医虽没有“房颤”这一确切病名,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多将其归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等范畴。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脏的正常搏动与气血、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心主血脉,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若因年老体弱、情志失调、外邪入侵、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心脉,扰乱心神,均可引发心悸等症状,其中就可能包括房颤所表现出的心慌等。

二、中医调理妙招

1.中药调理

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及辨证结果,开出个性化的药方。对于心气虚型房颤患者,常表现为心慌、气短、自汗、神疲乏力等,可选用具有益气养心功效的方剂,如炙甘草汤。炙甘草汤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养心阴,养心血;桂枝、生姜温心阳,通血脉,诸药合用,使气血充足,心脉得养,心律恢复正常。对于心血瘀阻型,患者除心慌外,还可能伴有胸部刺痛、舌质紫暗等症状,此时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活血化瘀,通络定悸。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使气行则血行;生地、牛膝养血活血,引血下行,从而改善心脏血液循环,缓解房颤症状。

2.艾灸调理

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起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对于房颤患者,可艾灸内关、神门、心俞等穴位。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艾灸此穴可宁心安神,调节心律;神门穴是手少阴心经的原穴,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艾灸神门能补益心气,安定心神;心俞穴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心俞可调理心脏功能,宁心定悸。每次艾灸15-20分钟,以穴位皮肤微红为度,注意避免烫伤。

3.饮食调理

中医强调饮食对疾病调理的重要性。房颤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莲子、桂圆、百合等。例如,莲子粥有养心安神、健脾止泻的功效,制作时将莲子与大米一起煮粥,早晚食用。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肥肉、咖啡、浓茶等,这些食物易助火生痰,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房颤症状。

4.情志调理

情志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长期的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可诱发或加重房颤。因此,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心情舒畅。可通过听音乐、阅读、散步、打太极拳等方式舒缓情绪,调节身心。比如,太极拳动作舒缓,能使人心平气和,长期练习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缓解房颤症状。同时,家人也要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利于患者康复。

心慌手抖看似常见,但背后可能隐藏着房颤这一严重疾病。中医在房颤的调理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方法,中药、艾灸、饮食、情志等多方面的综合调理,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当然,如果出现频繁心慌手抖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中西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