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急性胸痛、脑出血、严重外伤等急症发作时,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生命。急诊抢救的成功,不仅依赖医生的专业能力,更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高效配合。很多人因慌乱中说错信息、找不到检查单,白白耽误了宝贵的抢救时间。掌握这套急诊就诊攻略,能让抢救流程更顺畅,为生命争取机会。
一、就诊前:做好 “信息储备” 与 “初步处理”急症发作时,家属往往第一反应是 “赶紧送医院”,却忽略了出发前的关键准备。其实,提前整理信息和简单处理,能为后续抢救节省大量时间。
首先要明确告知医生三个核心信息: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主要症状(如 “胸痛 30 分钟,像石头压着一样”)、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可以提前将患者的过敏史、长期服用的药物(如抗凝药、降压药)写在手机备忘录里,避免情急之下遗忘。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发病时按说明书服用,同时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至关重要。
对于外伤患者,初步处理要遵循 “先止血后搬运” 的原则。用干净的毛巾或纱布按压出血部位,避免直接触碰伤口;若怀疑骨折,不要随意搬动肢体,可用硬纸板或杂志临时固定;遇到烧烫伤,立即用冷水冲洗伤口 15-20 分钟降温,但不要涂抹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以免影响医生判断伤情。
拨打 120 时,要清晰说明具体地址(包括楼栋、单元号)、患者症状和人数,保持电话畅通。挂电话后,提前到小区门口或路口接应救护车,清除楼道内的障碍物,为搬运患者争取时间。
二、到达医院:快速通过 “分诊关”,精准传递信息急诊大厅的分诊台是抢救的第一站,护士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划分优先级(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此时家属要简明扼要描述病情,避免冗长叙事。比如 “患者突然晕倒,没有呼吸了” 比 “他刚才还好好的,突然就倒下了” 更能让护士快速判断。
挂号时需携带患者的身份证、医保卡,若患者意识不清,家属可先垫付费用,后续再补办手续。缴费后立即将挂号单和病历本送到抢救室门口,不要在排队时过度纠结费用问题 —— 急诊抢救实行 “先救治后付费” 原则,任何时候都不会因费用问题延误治疗。
进入抢救室后,家属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不要围堵抢救床。医生询问病史时,要如实回答 “是否有脑血管病”“最近有没有手术” 等问题,不确定的情况就说 “不清楚”,切勿猜测。曾有家属隐瞒患者服用抗凝药的历史,导致医生在手术中出现意外大出血,险些危及生命。
三、抢救中:信任与沟通的 “平衡术”抢救过程中,家属的焦虑情绪可以理解,但过度干扰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判断。此时最有效的配合是保持冷静、及时签字、信任专业。
医生会在抢救间隙简要说明治疗方案和可能的风险,比如 “需要立即做 CT 明确出血部位”“必须紧急手术才能止血”。家属要快速做出决定,不要反复追问 “能不能不手术”“有没有其他办法”—— 在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医生提出的方案往往是最优选择。签字时仔细阅读知情同意书,有疑问当场提出,但不要因犹豫耽误时间。
如需家属去做检查、取药品,要记清医护人员的嘱托,比如 “去 CT 室预约紧急检查”“到药房取溶栓药”,可以用手机录音或写在纸上,避免遗漏。途中遇到排队,可向工作人员出示急诊病历,说明情况后优先处理。
四、特殊情况:这些 “禁忌” 要牢记面对意识不清的患者,不要强行喂水喂药,以免发生呛咳窒息;癫痫发作时,不要用力按压肢体或撬开嘴巴,只需让患者侧卧,清理周围障碍物,记录发作持续时间即可。
外伤患者的衣物不要随意脱下,尤其是怀疑脊柱损伤时,擅自搬动可能导致瘫痪。医护人员会用专业手法移除衣物,家属只需配合固定患者体位。
不要在抢救室使用闪光灯拍照、录像,这不仅侵犯患者隐私,还可能干扰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如需了解病情进展,可在抢救告一段落时,向医生提出 “现在情况怎么样”“下一步需要做什么” 等具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