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脱水很危险 科学补水是关键

腹泻脱水很危险 科学补水是关键
作者:​杨红   单位:仁寿县中医医院
30

腹泻是常见的消化道症状,由饮食不洁、感染或肠道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会导致频繁排稀便。在此过程中,人体不仅丢失大量水分,还会流失钠、钾、氯等电解质,从而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下降、眼眶凹陷及精神萎靡等脱水表现,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腹泻护理的首要任务是科学补水。单纯饮用白水无法弥补电解质的缺失,甚至可能加重失衡,正确做法应以口服补液盐为主,并配合清淡饮食和适当护理,帮助机体恢复正常代谢和循环功能。

科学补水的方法与常见误区

口服补液盐(ORS)是最推荐的补水方式,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恢复电解质平衡。轻中度脱水时,宜少量多次饮用,避免因一次性摄入过多而引起呕吐。家中若无现成制剂,可用一升温开水加入一小勺盐和六小勺糖,临时自制简易溶液。需要注意,功能饮料或果汁糖分过高,容易加重腹泻,而单喝白水则可能稀释电解质,导致低钠血症。补水还应结合患者的年龄、体重和症状轻重灵活调整,避免饮水不足或过快。

不同人群的补水与护理重点

婴幼儿体内水分比例高,腹泻时极易脱水,应尽早补充口服补液盐,并观察尿量、哭泣时有无眼泪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老人因口渴感下降且常伴慢性病,容易忽视补水,需家属提醒监督。孕妇腹泻除补水外还要关注胎儿健康,避免随意用药。普通成年人轻症可在家补液休息,但若伴随高热、便血或剧烈腹痛,应尽快就医。运动员和体力劳动者则应暂停高强度活动,防止因汗液与腹泻双重丢失而严重脱水。针对不同人群,补水护理必须因人而异。

饮食与生活护理的配合措施

补水虽然是核心,但腹泻护理不仅仅局限于喝液体,还应与合理饮食和生活管理相结合。腹泻期间,应避免油腻、辛辣和生冷食物,选择易消化、清淡且富含营养的饮食,如米汤、稀粥、蒸土豆、胡萝卜泥等,这些食物能在提供能量的同时减少肠道刺激。乳制品、咖啡和高糖零食应暂时停用,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对于轻度腹泻患者,少量多餐是较好的饮食方式,可以减少肠胃负担并提高营养吸收效率。护理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分餐进食,防止交叉感染。居住环境要保持通风,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因为压力和疲惫也会削弱肠道功能。此外,卧床休息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和尿量等指标,以判断是否存在脱水加重的趋势。在护理过程中,家属应做好记录,包括饮水量、排便次数和性状,以便医生在诊疗时能够快速掌握病情。

何时需要就医?警惕危险信号

大多数轻度腹泻通过补液和饮食护理即可恢复,但一些情况下必须警惕并及时就医。若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不退、频繁呕吐、严重腹痛或便血,应考虑可能存在细菌性痢疾或其他感染性疾病,需要专业治疗。婴幼儿和老年人一旦出现眼眶凹陷、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裂或反应迟钝,说明脱水情况已经比较严重,应立即送医补液。此外,长期患有糖尿病、心脏病或肾脏疾病的患者,腹泻时电解质紊乱会对原有疾病产生危险影响,必须谨慎对待。若患者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出现意识模糊、四肢冰冷或血压下降,则提示循环衰竭的风险,此时拖延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就医时应将患者近期饮食情况、用药史和腹泻持续时间告知医生,以便其做出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结语

腹泻虽然常见,但其带来的脱水风险不可忽视。科学的补水方式不仅能够缓解症状,更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护理过程中,既要遵循医学推荐的方法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又要根据患者年龄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同时,饮食调养、生活管理和卫生防护同样不可或缺。对于出现严重症状或危险信号的患者,及时就医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通过掌握科学的补水和护理知识,我们不仅能够帮助自己在腹泻时更快恢复健康,也能在家人朋友遇到类似情况时提供及时而有效的支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护理有方”。

2025-09-0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