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早搏科普:家长必读指南

儿童早搏科普:家长必读指南
作者:苏梅艳   单位:河北省儿童医院 心内科
4145

目录:

1.什么是早搏?

2.儿童早搏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3.孩子会有哪些表现?

4.如何检查早搏?

5.儿童早搏需要治疗吗?

6.家长该怎么做?

7.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小儿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占各类心律失常的37.7%。本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儿童早搏,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同时了解何时需要就医。  

什么是早搏?

正常情况下,心脏由“窦房结”(心脏的天然起搏器)控制跳动。而早搏是指心脏其他部位“抢跑”发出电信号,导致心脏提前跳动一次,随后出现短暂停顿,可能让孩子感觉“心慌”“漏跳”或“咚的一下”。  

按其起搏点的部位,主要分两种:房性早搏、室性早搏。

儿童早搏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1.生理性原因(大多数)

早搏可见于健康小儿或无器质性心脏病者,由于疲劳、精神紧张焦虑(如考试压力、情绪激)、胃肠道疾病(如腹泻后低钾)、胆道感染或自主神经紊乱等所引起。

2.病理性原因(较少见,需排查)

心脏病患儿更易发生早搏,如风湿性心脏病、各种心肌炎(如感冒后出现早搏)、原发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力衰竭等。某些药物如洋地黄类中毒常出现室性早搏。

孩子会有哪些表现?

多数患儿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部分年长儿可有心悸,心前区不适,心跳不规则(如“心脏突然猛跳一下”)或感到胸前撞击,心脏突然下沉或停顿,“胸口闷闷的”或“喘不上气”,  喜欢深呼吸或叹气 。心脏病患儿发生早搏症状多明显。

发生以下情况需警惕、及时就医:  

  1.运动后心慌加重  

  2.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3.伴随胸痛、脸色苍白  

如何检查早搏?

检查项目及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普通心电图—— 捕捉早搏类型,但时间短,可能漏诊

2.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全天心跳,计算早搏次数及比例

3.心脏超声—— 排查心脏结构问题(如心肌病、先心病),同时评估早搏是否已经对心脏造成了影响。

4.运动试验(心电图踏车负荷试验)——观察运动后早搏变化以及是否引起心肌供血不足。

5.心肌酶、甲状腺功能:排查是否因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的早搏。

儿童早搏需要治疗吗?

应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去除引起早搏的各种病因。

1.多数良性早搏(早搏次数少,24小时小于1万个)且无自觉症状者,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很多孩子随年龄增长会自然好转。

2.可能需要治疗的情况

①早搏特别多(>1万次/天,甚至2-3万次/天),长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

②孩子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运动

③合并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

治疗方法:  

①抗心律失常药物(如普罗帕酮、胺碘酮等,但需医生评估)  

②射频消融术(极少数顽固性早搏,需严格评估)  

家长该怎么做?

家长朋友们可以做的有:

1.记录孩子早搏发作情况(如是否和运动、情绪相关)

2.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

3.减少巧克力、奶茶、咖啡因摄入  

4.定期复查,遵医嘱随访

不要做的有:

1.过度焦虑,擅自停药或换药

2.因早搏禁止孩子正常运动(除非医生建议)

3.盲目服用“营养心脏”的保健品(无明确作用)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尽快就医:  

1.早搏伴随胸痛、晕厥、面色苍白

2.运动后心慌明显加重

3.有心脏病家族史或心肌炎病史

总结

1.大多数儿童早搏是良性的,无需过度担心。  

2.关键是通过检查排除潜在心脏问题。  

3.调整生活方式(如减少咖啡因、避免疲劳)可能改善症状。  

4.定期随访,让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早发现、早检查、科学对待,孩子的“心脏小插曲”大多会安然度过!

(如有具体疑问,建议咨询儿童心内科医生。)

2025-08-1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