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糖尿病,并不意味着与健康生活绝缘。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风险,像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糖尿病日常护理的关键要点。
饮食管理:控糖的“基石”
饮食在糖尿病护理中起决定性作用。很多患者误以为要杜绝一切甜食,实则科学饮食讲究营养均衡与合理搭配。
主食可将三分之一替换为燕麦、糙米、荞麦等全谷物,它们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慢。比如早餐用燕麦粥搭配水煮蛋,能提供饱腹感且避免血糖快速上升。蔬菜是患者的“好朋友”,每天保证摄入500克左右,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但土豆、山药等淀粉高的蔬菜,食用时需减少主食量。
肉类优先选鱼肉、鸡肉、虾肉等白肉,脂肪低、蛋白高;红肉适量选瘦肉,避免肥肉与加工肉制品。烹饪采用清蒸、水煮、凉拌,减少油脂摄入。同时,严格控制糖果、蛋糕、含糖饮料等高糖零食,坚果每天限一小把(约15克)。
运动锻炼:降糖的“天然良药”
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血糖、控体重。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以快走为例,保持每分钟100~120步,微微出汗为宜。
除有氧运动,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举哑铃、靠墙静蹲)也很重要,能增加肌肉量,消耗更多葡萄糖。饭后1~2小时是运动的好时段,可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运动前后做好热身与拉伸,若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3.9mmol/L)、身体不适,应暂停运动并咨询医生。
血糖监测:了解身体的“晴雨表”
定期监测血糖,能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控制情况,为调整饮食、运动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一般来说,血糖监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睡前血糖等。
使用血糖仪自测是最常见的监测方式。测血糖前,要洗净双手并擦干,用酒精棉球消毒采血部位,等酒精挥发后再采血,以免影响测量结果。采血时,尽量选择手指侧面,这里神经末梢少,痛感相对较轻。
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每周可选择2~3天进行血糖监测;血糖波动大或治疗方案调整初期,每天都要监测血糖,必要时还要增加夜间血糖监测。除了自测,糖尿病患者还应每3个月到医院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它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帮助医生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
药物与胰岛素治疗:遵医嘱是关键
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或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用药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有些患者觉得自己血糖控制得好,就自行减药或停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很可能导致血糖反弹,引发并发症。口服降糖药种类繁多,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和方法各不相同。比如,磺脲类药物要在饭前半小时服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刺激胰岛素分泌的作用;阿卡波糖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才能有效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胰岛素注射也有技巧,要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等,每次注射要更换位置,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引发皮下脂肪增生或萎缩,影响药物吸收。
日常防护:避免并发症找上门
高血糖会损害身体多个器官,引发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足部护理,每天用温水洗脚,水温不宜超过40℃,洗完后用柔软的毛巾擦干,尤其是脚趾缝。定期检查双脚,查看是否有伤口、水泡、溃疡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选择合适的鞋子和袜子,鞋子要宽松、透气,袜子要柔软、吸水性好,避免穿太紧的鞋袜影响脚部血液循环。
此外,还要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预防牙周炎;定期检查眼睛,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这些都有助于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虽然是慢性疾病,但只要掌握科学的日常护理方法,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配合治疗,就能有效控制血糖,远离并发症,拥抱健康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