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血管壁迎来“不安分的客人”

当血管壁迎来“不安分的客人”
作者:​赵芝香   单位:暨南大学附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826

你家墙上若鼓起个软泡泡,摸起来没异样,却可能突然破裂——大脑里的脑动脉瘤,就是这样的“隐形炸弹”。

脑血管像城市供水网,本该光滑坚韧。可先天薄弱处或长期被高血压“冲击”,血管壁会鼓出囊状“气球”。80%的患者初期没啥明显症状,顶多偶尔太阳穴隐痛、晨起眼眶发胀,或突然眼皮下垂,谁能想到是这“杀手”在作祟?

可一旦“气球”破裂,血液会像决堤洪水涌入脑组织。患者会遭遇“此生最剧烈的头痛”,像被铁锤猛击后脑勺,接着恶心呕吐、颈部僵硬,严重的几分钟就昏迷。这种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率达40%,幸存的一半也会留下偏瘫、失语等后遗症。别忽视身体的微小信号,早发现才能拆弹避险。今天带大家一起解开它神秘面纱:

高危人群画像:谁更容易被“盯上”

特偏爱以下人群:1.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剧烈波动如同持续敲打血管壁的“重锤”,长期必然导致血管壁薄弱处逐渐膨出。2.长期熬夜者。熬夜会使血管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像反复折叠的纸张,终会出现裂痕。3.情绪易激动者。剧烈情绪波动会导致血压骤升,相当于给潜在的动脉瘤“充气加压”。常见患者在激烈争吵后数分钟内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案例。4.有家族史者。若直系亲属中有脑动脉瘤病史,个人患病风险将比普通人高出3倍。

早期发现:如何捕捉这位“隐形杀手”

医学影像技术:脑部CTA(脑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能够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态特征。

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在40岁后进行脑血管专项检查:有动脉瘤家族史者;长期高血压且控制不佳者;曾有过突发剧烈头痛经历者(即使仅发作一次)

治疗手段:微创介入术——会请走“不安分的客人”

目前主流的治疗方法是“微创介入术”,相比传统开颅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显著优势。手术分为三个关键步骤:1.“侦察兵行动”:医生通过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穿刺,将细导管沿血管送至脑部,在精密导航引导下精准定位动脉瘤。2.“填棉花技术”:导管携带的铂金弹簧圈如同蓬松的棉花,能够完美填充动脉瘤腔,阻断血流进入,使“气球”逐渐萎缩。3.“装护栏措施”(针对特殊病例):对于开口较大的瘤,医生会在瘤口放置支架网,既防止弹簧圈移位,又能加固血管壁,就像给脆弱墙面加装钢板。

术后管理:手术治疗并非一劳永逸,术后管理至关重要,防止复发。1.“药物管理”:支架植入患者需坚持6~12个月的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这就像为新安装的“护栏”定期涂防锈漆。擅自停药可能导致支架血栓形成,危及生命。2.“血压控制”:保持血压稳定是预防复发的核心。要规律服用降压药,避免突然起身、快速低头等动作导致血压骤升。3.“定期复查”:术后3个月、1年需进行脑血管影像学复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

日常预防:给血管“加固”的生活方式

预防胜于治疗,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维护血管健康:1.“科学饮食”。严格控制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摄入;增加深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每周食用两次深海鱼(如三文鱼、沙丁鱼)。2.“规律作息”:保证夜间11点至凌晨3点的优质睡眠(血管修复黄金期);避免长期熬夜。3.“情绪管理”:学习“4-4-6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建立健康的情绪宣泄渠道。4.“适度运动”:每日快走30分钟;可选择太极、广场舞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如举重、突然转头)。5.“戒烟限酒”: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记住这个形象的比喻:我们的大脑血管就像家中的水管系统,需要日常维护和检查。脑动脉瘤这位“不安分的客人”虽然危险,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定期“体检”,就能在它酿成大祸前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守护我们的大脑健康。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