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全麻手术后,患者会先进入恢复室观察,等待麻醉药效消退。部分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会出现躁动症状,表现为手脚乱动、哭闹、试图拔掉身上的管子,且不配合医护人员护理。实际上,在恢复室中,医护人员遇到术后躁动情况时,首要排查的是尿管通畅度。多数时候,躁动并非由严重病情引发,而是尿管不通畅导致的不适,及时排查与处理可有效帮助患者快速平静。
恢复室里,躁动常与尿管相关
全麻术后患者在恢复室出现躁动的原因多样,而尿管通畅度是易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一点。手术中或术后,为监测尿量、防止膀胱膨胀,医护人员会为患者留置尿管。若尿管出现堵塞、打褶或位置不当等问题,尿液无法顺利排出,膀胱会逐渐膨胀,产生强烈胀痛感。此时患者刚从麻醉中苏醒,意识尚未完全清晰,无法准确表达 “想排尿” 或 “肚子胀” 的感受,只能通过躁动传递不适。因此,恢复室医护人员面对躁动患者,会优先检查尿管通畅度,以快速排除这一常见且易解决的诱因,避免因误判延误处理。
尿管不畅,为何会引发躁动
1.膀胱胀痛,触发身体本能反应
膀胱作为储存尿液的器官,正常容量有限。当尿管不通畅导致尿液无法排出时,膀胱会像被吹胀的气球般逐渐膨胀,牵拉膀胱壁神经,产生剧烈胀痛感。这种强烈的不适感,即便患者处于意识模糊状态,也会刺激身体产生本能反应,表现为扭动身体、手脚乱动、哭闹等躁动行为,这并非患者 “不配合”,而是身体对膀胱胀痛的自然反抗。
2.意识模糊,无法准确表达需求
全麻术后,患者意识恢复需经历一个过程,在恢复室初期,常处于 “半清醒” 状态 —— 能感知不适,却无法清晰思考和表达。若此时因尿管不畅出现膀胱胀痛,患者无法像清醒时那样告知医护人员 “尿管不舒服” 或 “想排尿”,只能通过躁动传递信号。若不及时排查尿管问题,患者会持续处于胀痛与躁动中,不仅影响恢复,还可能因乱动拔掉输液管、氧气管等其他管路,增加额外风险。
恢复室如何排查与处理
1.快速检查,定位问题所在
医护人员发现患者躁动后,会第一时间对尿管进行检查:首先查看尿管是否存在打褶、扭曲情况,例如患者翻身时可能不慎压迫尿管,导致管腔堵塞;接着观察尿管连接的尿袋,查看是否有尿液持续流入,若尿袋长时间无新尿液增加,可能是尿管被尿液沉淀物、血块等堵塞;最后会轻轻拉动尿管,确认其位置是否合适,防止因尿管移位导致尿液无法排出。整个检查过程迅速,旨在快速锁定尿管不畅的原因。
2.及时处理,缓解患者不适
若排查发现尿管打褶或扭曲,医护人员会轻轻调整患者体位,理顺尿管,确保尿液顺利流出;若尿管存在堵塞,会用生理盐水轻柔冲洗尿管,清除堵塞物;若上述方法无效或尿管位置不当,则会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重新为患者留置尿管。当尿管恢复通畅,膀胱内尿液顺利排出后,患者的胀痛感会迅速缓解,躁动症状也会随之消失。在处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会轻声安抚患者,减轻其紧张情绪,助力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
患者如何配合
当患者意识逐渐清醒并能够清晰表达时,应主动向恢复室医护人员反馈自身感受,如 “感觉肚子胀”“觉得尿管不舒服”“想排尿却排不出来” 等。这些反馈能帮助医护人员进一步确认尿管是否通畅,或是否存在其他不适情况。同时,患者在恢复室需尽量保持平静,避免随意扭动身体,防止不小心弄乱尿管或其他管路,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观察与护理工作,促进身体更快恢复。
结语
全麻术后患者在恢复室出现躁动时,优先检查尿管通畅度,是恢复室医护人员的重要经验,也是保障患者平稳恢复的关键环节。多数情况下,躁动的根源仅是尿管不畅引发的膀胱胀痛,及时排查与处理即可快速缓解患者不适。患者了解这一情况后,在恢复室遇到类似问题时,能更冷静地配合医护人员,助力术后恢复更顺利、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