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癌症,早发现是关键。然而,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筛查——比如单独查肺癌或胃癌——存在明显局限:有人查了肺却漏了胃,有人因多次奔波检查而放弃,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
2024年7月,国家癌症中心等权威机构发布两项重要共识,标志着防癌策略的重大转变:从单一癌种筛查升级为“团队作战”式的联合筛查。这种新模式,如同为健康上了多重保险,能更高效、更全面地守护生命。
你属于高危人群吗
联合筛查并非人人需要,重点针对癌症高危人群。判断依据主要有两方面:
共性危险因素:
吸烟:增加17种癌症风险。
饮酒:增加6种癌症风险。
超重/肥胖:增加13种癌症风险(尤其消化道癌)。
糖尿病:关联13种癌症风险。
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通过多种机制增加风险。
高血压:主要升高肾癌风险,也可能增加其他癌风险。
高脂血症:增加前列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风险。
癌症家族史:多人患癌,风险显著上升。
癌症专属风险:
特定遗传风险:如乳腺癌相关的BRCA1/2基因突变,结直肠癌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
癌前病变或良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风险)、肝硬化(肝癌风险)、不典型增生等。
致癌性病原体感染:高危型HPV(宫颈癌等)、乙肝/丙肝病毒(肝癌)、幽门螺杆菌(胃癌)、EB病毒等11种明确致癌病原体。
其他特异因素:如乳腺癌的生育因素、食管癌的喜食烫食、结直肠癌的红肉摄入过多。
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即属高危:有至少2个共性危险因素+2种不同癌症的特异性危险因素;同时满足2种不同癌症(如肺癌和肠癌)的高危标准。
黄金筛查期:45-74岁
共识推荐联合筛查的最佳年龄是45-74岁。45岁后癌症发病率快速上升,而74岁后筛查的潜在风险(如副作用)可能大于收益。
筛查方法:科学组合,高效精准
核心方法(影像学检查):
肺癌:低剂量胸部CT(LDCT)
乳腺癌:超声+钼靶
消化道癌(胃、肠、食管):内镜检查
肝癌:超声检查
重要辅助方法:
常规肿瘤标志物/病原体检测:如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检测、肝癌的甲胎蛋白(AFP)和乙肝检测、前列腺癌的PSA、宫颈癌的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肠癌的粪便隐血试验(FIT)。
基础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炎症指标等(糖脂代谢异常是多种癌症的共性危险因素)。
液体活检(MCED,多癌种早期检测):通过血液检测循环肿瘤DNA(如cfDNA甲基化),可同时筛查多种癌症,尤其适用于尚无标准筛查方法的癌种。尽管潜力巨大,仍需更多研究验证其广泛应用的获益。
多久查一次?
肺癌、乳腺癌、肝癌:推荐每1-2年筛查一次(进展快、预后差);管癌、胃癌、肠癌、宫颈癌(有明确癌前病变):如首次筛查正常,可每3-5年查一次;发现可疑病灶或癌前病变者:需遵医嘱密切监测或干预。
五种高效筛查模式
激素依赖型: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风险高者,推荐影像检查(乳腺/盆腔超声/钼靶等)+性激素检测+(必要时)BRCA基因检测。
消化系型:胃癌、肠癌、食管癌风险高者,推荐内镜检查(胃镜/肠镜)+胃蛋白酶原检测+幽门螺杆菌检测+粪便隐血试验(FIT)。
共性风险型:长期吸烟、肥胖相关癌症(肺、肾、胰腺等)风险高者,推荐影像检查(如胸部LDCT)+糖脂代谢指标检测(血糖、血脂等)。
慢病共存型: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的癌症高危人群,推荐胸部LDCT+炎症指标检测+糖脂代谢指标检测+血压监测。
地区高发型:居住在特定癌症(如肝癌、鼻咽癌等)高发区的人群,推荐影像学检查(如肝脏超声)+相关肿瘤标志物/致癌病原体检测;极高风险者可考虑MCED液体活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