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指挥你的食欲?菌群如何操控瘦素与胰岛素

肠道细菌指挥你的食欲?菌群如何操控瘦素与胰岛素
作者:王雪凤   单位: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上合国际医疗健康管理中心
1319

深夜突然想吃炸鸡?别太责怪自己管不住嘴——你肠道里的亿万细菌,可能正悄悄在幕后发号施令。这些加起来有1.5公斤重的微生物,不只是帮着消化食物那么简单,它们还能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机制,影响瘦素和胰岛素的作用,从而左右你的食欲和代谢。

肠道菌群的"众生相"

我们的肠道里住着10¹³到10¹⁴个细菌,数量比全身细胞还多十倍。这个小小的"微生物王国"里,不同的细菌扮演着不同角色:双歧杆菌、乳杆菌这类益生菌像是忠诚的卫兵,它们紧紧贴在肠黏膜上,一边合成维生素,一边促进肠道蠕动,默默守护着肠道健康;大肠杆菌这类条件致病菌则像"墙头草",平时还算安分,可一旦菌群失衡,就可能兴风作浪,引发代谢问题;而沙门菌之类的有害菌,简直就是"捣蛋鬼",一旦繁殖过多,很容易让人得病。

菌群的组成差异,悄悄决定了有些人喝口水都长肉,有些人怎么吃都不胖。

菌群如何"遥控"食欲

肠道菌群主要通过三条路径影响你的食欲:代谢产物、免疫信号和神经通路。当益生菌分解膳食纤维时,会产生短链脂肪酸这类关键信号分子。它们不仅能给肠黏膜细胞供能,还能刺激肠道分泌肠促胰素,把"饿了"或者"饱了"的信号传给大脑。

双歧杆菌这些益生菌,堪称"食欲调节器"。它们能促进5-羟色胺的分泌——这种让人开心的神经递质,既能影响情绪,也能管着你想不想吃东西。像乳双歧杆菌CECT8145这种特定菌株,甚至能直接让你没那么想吃东西,有实验显示,补充这种菌的人,更容易觉得饱,吃进去的热量也少了很多。反过来,如果菌群乱了,可能会产生太多内毒素,引发慢性炎症,扰乱瘦素的信号——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吃了很多,还是觉得饿,因为他们的身体对"吃饱了"的信号变迟钝了。

肠-脑轴是菌群操控食欲的"快速通道"。菌群产生的代谢物能顺着迷走神经,直接跑到大脑的食欲中枢"报信";大脑也会通过调节肠道蠕动、分泌消化液等方式,反过来影响菌群。

菌群与瘦素、胰岛素的"暗语"

瘦素是告诉大脑"吃饱了"的激素,可它能不能正常工作,菌群平不平衡。内脏脂肪分泌的瘦素,本来是要给大脑送"饱了"的信号,可要是大肠杆菌这类条件致病菌太多,可能会引发轻微炎症,导致"瘦素抵抗"——就像信号塔被干扰了,大脑收不到饱腹的消息,身体就只好一直吃。结果就形成了"越胖越想吃,越吃越胖"的怪圈。

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受菌群影响。产毒型大肠杆菌感染可能会伤害胰腺,直接让胰岛素分泌变少;更常见的是,菌群失衡会产生脂多糖之类的物质,引发慢性炎症,让细胞对胰岛素变得不敏感。当细胞"听不进"胰岛素的指令,血糖就没法被好好利用,身体只好分泌更多胰岛素,时间长了,可能就会变成2型糖尿病。

不过也有好消息,短链脂肪酸能改善这种情况。像丁酸这类短链脂肪酸,就能让细胞对胰岛素更敏感。有实验证明,坚持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让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得好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可以通过调节菌群来改善代谢疾病的重要原因。

怎么养好肠道里的"好细菌"

想改善菌群平衡:每天吃25到30克膳食纤维,就是最自然的"喂菌"方法,全谷物、豆类、猕猴桃、西梅都是好选择。这些食物不仅能直接滋养益生菌,里面的益生元还能专门帮着有益菌繁殖。

补充益生菌得"对菌下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各有各的本事,比如双歧杆菌BB-12擅长调节肠道蠕动,嗜酸乳杆菌则更能帮着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生活习惯的调整也很关键。北京协和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发现,下午5点后就不吃饭的轻断食模式,能让肠道菌群"变年轻"。规律运动也能改变菌群组成,有实验显示,每天做40分钟有氧运动,能增加拟杆菌的比例,让身体对胰岛素更敏感。

当我们终于明白,有时候不是自己想吃,而是肠道里的细菌在"指挥",减肥和代谢管理就有了新的思路。与其和自己的食欲较劲,不如学着好好喂养那些对我们有益的微生物伙伴。毕竟,在这场人和细菌的终身"合作"里,互相理解、好好配合,才能更健康。

2025-08-1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