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简单的输血却要查那么多项目

为什么简单的输血却要查那么多项目
作者:陈伟   单位:平阴县中医医院
84

医院急诊或手术当中,很多患者会因大出血需要紧急输血,医护人员会先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这让很多人感觉到困惑:明明是救命的紧急时刻,为什么不能直接输血,反而要做这么多检查呢?实际上,这些看似繁琐的检测,正是保障输血安全的关键点。输血并不是简单地将血液输送到人体,每一项检查都在为避免医疗风险、守护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一、避免血型不合引发致命风险

提到血型,大部分人只知道A、B、O和AB型,但是血液的“身份标识”远不止这些。红细胞表面有着数百种抗原,其中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最关键的两种。ABO血型不合,输入的血液会被受血者体内的抗体攻击,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血红蛋白会损伤肾脏,甚至引发休克和死亡。

当Rh阴性的人输入Rh阳性血液后,体内会产生抗Rh抗体。若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抗体就会迅速破坏输入的红细胞,后果严重。对孕妇来说,Rh血型不合还可能引发新生儿溶血病。因此,输血前必须明确检测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型,确保同型输血。此外,Kell、Duffy 等其他血型抗原虽引发迟发性溶血反应的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会导致黄疸、贫血等症状,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对于需要多次输血的患者,医生还会进行详细配型,以降低免疫反应风险。

二、筛查感染性疾病,切断传播链条

血液是多种病原体的天然载体,艾滋病病毒、丙肝病毒、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都可通过输血传播。即便是献血者在献血之前经过了健康筛查,仍存在 “窗口期” 风险 —— 病原体已进入体内,但尚未产生足够抗体。据统计,每万单位血液中可能存在 1~2 例潜在感染风险。

输血前对受血者和献血者的血液进行感染标志物检测,能最大限度降低传播风险。检测时会采用高度灵敏的方法缩短窗口期,同时记录受血者的基线数据,以区分感染发生在输血前后,为可能的医疗纠纷提供依据。

如今,核酸检测已在多地成为必查项目。与传统抗体检测相比,它可直接检测病毒核酸,将乙肝、丙肝、艾滋病的窗口期分别缩短至两周、一周和 10 天,大幅提升了安全性。

三、精准评估受血者状态,定制输血方案

输血前需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贫血程度,以此确定输血方案。若患者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血液代谢能力弱,需调整输血的量和速度;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可能需要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而非单纯的红细胞。

另外,部分患者可能因既往输血、器官移植或妊娠产生特殊抗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会引发免疫反应。通过抗体筛查能发现这些潜在威胁,进而选择不含对应抗原的血液,避免溶血反应。例如,长期输血的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可能产生各种不规则抗体,因此每次输血前都需进行抗体鉴定。

四、双重保障血液质量,践行合理输血原则

血液在进入临床前,已通过献血者筛查、病毒检测等多道工序严格把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省略对受血者的检测。通过检测受血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医生能精准判断患者是否真正需要输血,避免 “盲目输血”。世界卫生组织(WHO)始终强调 “合理输血” 原则:能不输就不输,能少输就少输。临床数据显示,不必要的输血会增加患者出现免疫排斥、感染等风险,反而影响康复。因此,受血者的检测既是对血液质量的二次把关,也是践行 “精准医疗” 的重要环节,最终目的是保证患者的安全,让每一次输血都安全且必要。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