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 高危人群及应对策略

骨质疏松症 高危人群及应对策略
作者:​朱祥挺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枣庄医院(枣庄市中医医院)
117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一位银发老人弯腰拾起掉落的报纸,却突然感到腰部一阵剧痛;一位中年女性不慎在平地上滑倒,手腕轻轻一撑便导致骨折……这些场景并不罕见,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同一个“无声的健康杀手”——骨质疏松症。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系统性骨病,其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形象地说,正常的骨骼内部如同致密的蜂窝,结构坚固;而骨质疏松的骨骼则变得稀疏多孔,如同被虫蛀空的木头,脆弱不堪。

最令人警惕的是,骨质疏松症的发展过程漫长而隐蔽。在骨量流失的早期和中期,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疼痛或不适症状,极易被忽视。直到某次轻微的碰撞或摔倒导致骨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它被称为“无声的杀手”或“寂静的疾病”。

骨质疏松症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最大的危害是引发脆性骨折,即在没有明显外伤或只有轻微外力(如从站立高度摔倒)的情况下发生的骨折。其具有以下特点:

高发生率:髋部、椎体和手腕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其中,髋部骨折最为凶险,患者一年内的死亡率可高达20%,致残率超过50%,对老年人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隐匿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能悄然发生,患者仅表现为身高变矮、驼背(俗称“老缩”),或轻微背痛,常被误认为是自然衰老。

恶性循环:一次骨折后,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会呈指数级增长,形成可怕的“骨折链”,严重侵蚀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独立性。

谁是高危人群

了解风险因素是实现早期干预的关键。

不可控因素。(1)年龄:50岁以上人群,年龄越大风险越高。(2)性别:女性,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急剧下降会加速骨量流失。(3)家族史:父母有骨质疏松或髋部骨折史。(4)人种:白种人和黄种人风险更高。

可控因素。(1)营养失衡:长期钙、维生素D摄入不足。(2)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过度饮用咖啡或碳酸饮料。(3)低体重:体重指数(BMI)过低。(4)药物影响: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等药物。

如何预防与应对

对抗这个“无声杀手”,必须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

营养基石:补足“原料”。钙:推荐每日摄入量为1000~1200毫克。来源: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如西兰花、羽衣甘蓝)、小鱼干、杏仁等。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推荐每日摄入量为800~1000国际单位。来源:日晒(每日15~20分钟)、蛋黄、海鱼、强化牛奶。必要时可遵医嘱补充制剂。

运动助力:给骨骼“施压”。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跳舞、爬楼梯)和抗阻运动(如举哑铃、使用弹力带)能刺激骨骼,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预防摔倒。

健康生活:远离“危险”。戒烟、限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的摄入。

早期筛查:打破“寂静”。骨密度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建议以下人群进行筛查:(1)所有65岁以上女性和70岁以上男性。(2)有危险因素的绝经后女性及50岁以上男性。(3)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成年人。(4)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者。

骨质疏松症虽是一个“无声的杀手”,但绝非不可防治。它不是一个衰老的必然结果,而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关键在于提高警惕,从青年时期就开始积极构建“骨银行”,储备充足的骨量;并在中年以后,通过科学的筛查、营养和生活方式干预,有效延缓骨量流失,守护骨骼健康,避免骨折的致命一击。让我们行动起来,关注骨骼健康,让这个“无声的杀手”无处遁形。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