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Disorder,简称ADHD)是常见神经发育障碍,即我们常说的多动症,影响全球数百万儿童。它会干扰孩子学习效率与社交质量,还可能影响成年后职业发展、情绪管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需正确认识并科学应对。
ADHD的核心症状
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ADHD核心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冲动行为,6岁前显现,持续6个月以上,且在家庭、学校等至少两个场景出现,才需警惕。
注意力缺陷:难专注作业或游戏,易分心,忘日常任务,组织能力差。
过度活跃:安静场合(如课堂)坐立不安、玩文具,走路爱奔跑,难久坐参与活动。
冲动行为:打断他人、抢答,排队难等待,做决定欠思考(如突然跑马路)。
ADHD的诊断标准
确诊需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等专业评估,不可仅凭“调皮”判断,评估含三部分。
多方信息采集:结合家长居家观察、教师课堂报告,了解孩子多场景表现。
临床访谈:排查焦虑、睡眠不足等可能引发类似症状的问题。
标准化测试:用注意力量表等量化症状严重程度。
按DSM-5,ADHD分三亚型。注意力缺陷型:仅注意力问题,无多动冲动;多动/冲动型:以多动冲动为主,注意力正常;混合型:兼具三者,临床最常见。
ADHD的潜在原因
遗传因素:家族遗传明显,父母或近亲患病,孩子风险高2~8倍。
大脑发育因素:前额叶皮层、小脑发育慢,神经递质失衡,影响行为调控。
环境因素:孕期接触有害物质、早产、低出生体重,或长期高压家庭氛围、过度用电子产品,均可能增加风险或加重症状。
ADHD的科学干预措施
1.药物治疗
兴奋剂(如哌甲酯):快速改善注意力、减少冲动,适合症状明显者。
非兴奋剂(如托莫西汀):起效慢,副作用温和,适合无法耐受兴奋剂或合并情绪问题者。定期复诊调整剂量,专业监控下安全性、有效性有保障,无需过度担心“药物依赖”。
2.行为疗法
行为强化:设小目标(如“专注听课15分钟”),达成后奖励,提升自控力。
时间管理训练:用时间表规划作息,减少混乱。
社交技能培养:通过角色扮演教孩子倾听、等待,改善交往冲突。
3.教育支持
拆分课堂任务,多口头提醒。
安排孩子坐在靠近老师、干扰少的位置。
不贴“调皮”标签,多肯定优点,护其自信。
家庭与社会:关键支撑
家庭需调整心态,用“耐心+技巧”陪伴。
规律作息:固定作息时间,减少多动症状。
增加运动:每天30分钟户外(如跑步、跳绳),促多巴胺分泌,改善情绪与注意力。控制电子产品:每次使用不超过20分钟,避免分心。
社会需要理解和包容,部分家长因怕“标签”而延误干预,实则ADHD是需要科学应对的神经发育问题,及早干预效果更好。学校、社区应科普知识,消除偏见,给予孩子更多支持。
结语
ADHD虽给孩子成长带来挑战,但可克服。家长、学校、医疗团队协作,用科学方法与包容态度陪伴,能帮孩子改善症状、管理行为,发挥潜能。每个ADHD孩子都独特,需“适配”成长节奏与需求,助其自信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