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横筋膜阻滞:术后镇痛的“隐形守护者”全解析

腹横筋膜阻滞:术后镇痛的“隐形守护者”全解析
作者:蒋健培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
2633

    术后疼痛是许多患者难以言说的“苦”,它不仅影响康复进程,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传统镇痛方式虽有一定效果,但常伴随副作用。在追求更优镇痛方案的道路上,腹横筋膜阻滞(TAP阻滞)脱颖而出,成为术后镇痛领域的“新宠”。它如同一位“隐形守护者”,默默为患者减轻痛苦,下面就让我们全面解析它的奥秘。

一、术后疼痛管理的痛点与新希望

    术后疼痛是许多患者面临的难题,传统镇痛方法如阿片类药物虽有效,但易引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腹横筋膜阻滞作为一种新兴的镇痛技术,通过精准阻滞腹部神经,提供长效镇痛效果,减少药物用量及副作用,成为术后疼痛管理的新希望。

二、工作原理:如何实现“精准打击”疼痛?

1.解剖基础:腹横筋膜与腹壁神经的关联

腹横筋膜是包裹腹部肌肉的重要结构,其下方分布着支配腹壁的神经。这些神经负责传递疼痛信号至中枢神经系统。腹横筋膜阻滞通过局部麻醉药物阻断这些神经传导,从而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2.技术核心: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操作

借助高频超声,医生能清晰观察腹壁层次及神经走行,实现穿刺针的精准定位。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局麻药注射至腹横筋膜与腹内斜肌之间,形成“神经药膜”,达到长效镇痛效果,同时避免传统方法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三、操作流程:安全、微创、可重复

1.术前准备:

医生要详细评估患者病情,排除禁忌症,如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同时,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险,缓解其紧张情绪。术前常规禁食禁水,备好超声设备、无菌穿刺包及局麻药物等。

2.术中操作:

在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腹横筋膜,将细针经皮刺入,注入少量局麻药形成“水分离”,确认针尖位置无误后,再缓慢注入足量药物。整个过程微创无痛,超声实时监测确保操作安全,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3.术后监测:

操作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穿刺部位情况,如有无出血、感染等。多数患者术后即刻疼痛缓解,效果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并且可重复操作。

四、优势对比:为何选择TAP阻滞?

1.精准性:

TAP阻滞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能精准定位腹横筋膜与腹内斜肌间隙,将局麻药准确注入目标区域,直接作用于手术切口周围的神经末梢,实现精准镇痛。

2.安全性:

操作微创,不进入腹腔,减少了对内脏器官的损伤风险。且局麻药用量相对较少,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3.快速康复:

有效缓解术后疼痛,让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进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4.协同效应:

可与其他镇痛方式联合使用,增强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副作用,提升患者舒适度。

五、适用场景:哪些患者/手术最适合?

1.推荐手术类型:

TAP阻滞适用于多种腹部手术,如剖宫产、疝修补、阑尾切除、胃肠及子宫切除术等,尤其对非正中切口手术效果佳,腹腔镜手术也能精准覆盖疼痛区域。

2.特殊人群:

高龄、心肺功能差或合并慢性病者,TAP可规避全身麻醉风险,降低术后认知障碍发生率,如肺动脉高压患者也能安全应用。

3.禁忌症:

穿刺部位感染、凝血障碍、局麻药过敏者禁用;脊柱畸形、肥胖(BMI>35)或解剖异常者要谨慎评估,避免操作风险。

六、风险与注意事项:隐形守护者的“小瑕疵”

1.潜在风险:

TAP阻滞虽安全性高,但仍存在局部血肿、感染风险,多因穿刺损伤血管或无菌操作不当引发;局麻药过量或误入血管,可能导致中毒反应,出现头晕、耳鸣甚至抽搐;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因神经走行变异,造成神经损伤。

2.预防措施:

严格无菌操作,术前排查凝血功能;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避免反复穿刺;控制局麻药用量,回抽确认无血后再注射;术后密切观察,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处理。

    腹横筋膜阻滞以其精准、安全、促进快速康复及良好的协同效应等优势,在术后镇痛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TAP阻滞将更加完善,继续在术后镇痛领域发光发热,守护更多患者的康复之路。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