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双手成了“病菌中转站”--你真的会“洗手”吗?

别让双手成了“病菌中转站”--你真的会“洗手”吗?
作者:宋金青   单位: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1729

每天醒来,我们的双手会做什么?拧开水龙头、按电梯按钮、抓扶手、翻书、抱孩子、拿食物……看似平常的动作里,双手早已悄悄成了“病菌搬运工”。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近半数的食源性疾病、三成的呼吸道感染,都与手卫生不佳有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被很多人忽视的“手卫生”--这个最简单却最有效的健康防线。

一、什么是手卫生?

“手卫生”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清洁或消毒,给我们的双手来一次彻底的“大扫除”,把那些依附在皮肤上的污染物和捣蛋鬼--细菌、病毒等致病菌统统赶走,减少手上的“不速之客”,从而切断它们传播的途径。主要方法有两种:

- 洗手: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揉搓冲洗双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微生物的过程。

- 卫生手消毒:当你身处没有水的地方,比如在拥挤的地铁上、快餐店排队时,可用速干手消毒剂替代。它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杀灭手上的大部分病菌,是洗手的得力“替补队员”。

二、手卫生,为什么比你想的更重要?

我们的双手堪称“移动的细菌培养基”。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一只未经清洁的手上,可能“潜伏”着数百万个细菌,其中不乏大肠杆菌、流感病毒、诺如病毒等“危险分子”。这些病菌就像“特工”,会通过“手-口”、“手-鼻”、“手-眼”等秘密通道潜入我们的身体,引发各种麻烦:

刚摸过被污染的门把手,就揉了揉眼睛?小心“红眼病”找上门

饭前没洗手就急着品尝美食?肠胃炎可能已经在“排队”等候了。

照顾感冒的家人后,没洗手就摸了自己的脸?流感病毒可能就此“搭便车”。

对于免疫力相对薄弱的老人、孩子以及病人来说,这些通过手传播的病菌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感染。而做好手卫生,能帮助我们减少约30%的呼吸道疾病和50%的肠道传染病--这简直是最划算、最“高性价比”的健康投资,就像给自己和家人买了一份无形的“健康保险”。

三、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你真的“会洗手”吗?

“哎呀,我每天都洗手啊 ”

--但你的洗手方式真的有效吗?很多人洗手不过是“水龙头下冲两下”,这远远不够 想要真正达到去污除菌的效果,关键在于“步骤”和“时间”:

1.七步洗手法(建议记为“内外夹弓大立腕”):

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然后按以下步骤进行:

- 内: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 外: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 夹: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 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交换进行;

- 大: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 立: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 腕:揉搓手腕,双手交换。

全程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s,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包括指背、指尖和指缝,每个步不留死角,最后用流动水冲净,用干净的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擦干。

2. 手消毒:

当没有流动水和肥皂时(比如在外就餐、乘坐公共交通后),可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至干燥(约15秒),注意覆盖所有手部皮肤。

四、这些时刻,一定要做好手卫生

手卫生不是“想起来才做”,而是有明确的“关键时机”,记住这些场景,别让病菌有机可乘:

- 饭前、便后;

- 接触食物前(比如备菜、喂孩子吃饭);

- 咳嗽、打喷嚏后(用手捂过口鼻);

- 接触公共物品后(电梯按钮、门把手、公交扶手等);

- 照顾病人前后、接触伤口或分泌物后;

- 处理动物排泄物、垃圾后;

- 外出归来、下班回家后。

一双干净的手,是抵御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它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也花不了多少时间,却能为我们和家人的健康筑起坚固的保护盾。从今天起,让“好好洗手”成为和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习惯--毕竟,守护健康,常常就从一双手开始。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