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这一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同高悬在患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让无数人饱受反复发作的折磨。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因急性发作危及生命。其实,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从“控制气道炎症”和“调理体质”两方面入手,能有效打破哮喘反复发作的困局。
一、哮喘反复发作的“双面杀手”
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这是现代医学的共识。免疫细胞和炎症介质在气道内“兴风作浪”,导致气道变得异常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如接触过敏原、冷空气刺激或剧烈运动,就会引发支气管痉挛、黏液分泌增加,进而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若炎症长期得不到控制,气道结构会发生不可逆的改变,肺功能逐渐下降,最终可能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哮喘的发作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弱则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上贮于肺,阻塞气道;肾主纳气,肾气不足则摄纳无权,呼吸浅促。体质的失衡使得患者对各种诱因更为敏感,形成外因诱发、内因作乱的恶性循环。
二、西医:精准打击气道炎症
在哮喘的治疗中,西医发挥着快速控制症状、精准抗炎的关键作用。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是长期控制哮喘的基石药物。它通过局部抗炎作用,直接作用于气道黏膜,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规范使用ICS,能显著减少哮喘急性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长效β₂受体激动剂(LABA)常与ICS联合使用,二者具有协同作用。LABA能舒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气道痉挛,且作用持久,与ICS联合可增强抗炎效果,更好地控制哮喘症状。
对于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患者,生物制剂如抗IgE单抗、抗IL - 5单抗等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些药物能精准阻断炎症通路,从源头上减少炎症反应,有效控制病情。
三、中医:调理体质治根本
中医治疗哮喘注重整体调理,从改善体质入手,达到“治本”的目的。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将哮喘分为寒哮、热哮、虚哮等不同证型。寒哮患者痰白清稀、遇冷加重,治疗以温肺散寒为主,常用小青龙汤加减;热哮患者痰黄黏稠、口干咽痛,治疗则清热化痰,方用定喘汤加减;虚哮患者反复发作、气短乏力,治疗需补益肺肾,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等方剂。
除了内服中药,中医还有多种外治疗法。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缓解支气管痉挛,增强机体免疫力。穴位贴敷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三伏天将温阳药物贴敷于背部穴位,借助自然界阳气旺盛之势,激发人体阳气,增强肺部功能,减少冬季哮喘发作。艾灸则通过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对脾肾阳虚型哮喘有良好疗效。
三、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哮喘,并非简单的“1 + 1”,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在急性发作期,以西医治疗为主,迅速控制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穴位贴敷等外治法,能增强治疗效果,缩短发作时间。例如,在给予患者支气管扩张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同时,针刺定喘、肺俞等穴位,可更快地缓解喘息症状。
在缓解期,中医则发挥主导作用。通过中药调理体质,改善肺、脾、肾三脏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哮喘复发。同时,继续使用小剂量ICS维持治疗,控制气道炎症,巩固疗效。比如,对于脾虚痰湿型患者,在服用六君子汤健脾化痰的同时,规律吸入ICS,能有效预防哮喘发作。
总之,哮喘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密切配合。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哮喘虽然顽固,但并非不可战胜。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哮喘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控制气道炎症和调理体质,双管齐下,患者能够有效减少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重新畅享自由呼吸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