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中的传染病阻击战

厨房中的传染病阻击战
作者:何小君   单位:三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115

厨房是家庭的“能量补给站”,但在切菜、淘米、洗碗的琐碎日常中,或许正潜伏着一场看不见的传染病攻防战。从案板上残留的血迹到水槽里淤积的积水,从冰箱的角落缝隙到抹布的纤维深处,每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病原体滋生的“温床”。这场“阻击战”的胜负,直接关乎全家人的健康。

厨房里的病原体藏在哪里

厨房中的传染病风险,多来自经消化道传播的病原体,也夹杂着部分通过接触传播的致病微生物。常见“敌人”包括:

1.细菌类:①沙门氏菌——污染生肉、禽蛋,蛋壳表面及蛋内均可能携带;②李斯特菌——耐寒性强,常存在于冰箱储存的未经充分加热的生冷食物中;③金黄色葡萄球菌——易附着于未洗净的手、鼻腔分泌物中,污染食物后产生肠毒素致病;④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污染的餐具、食物交叉感染。

2.病毒类:①甲肝病毒——主要通过被污染的生食、水源或餐具传播,可经口腔进入消化道感染;②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可通过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台面、抹布、食物等,经口或接触黏膜传播;③手足口病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型等,主要经手—口途径传播,污染食物后进入人体。

3.寄生虫类,常见包括:

①弓形虫——主要存在于生肉、未彻底洗净的蔬菜中,其卵囊可通过口腔进入人体;②肝吸虫——囊蚴寄生于淡水鱼虾肌肉中,若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鱼虾,囊蚴可在肠道内发育为成虫。

厨房操作的“雷区”

1.生熟不分的“致命交叉”:用切过生肉的案板直接处理凉拌菜、水果等直接入口的食物,或用盛过生鱼、生禽的容器盛装熟食。这种交叉污染是沙门氏菌胃肠炎、寄生虫感染的常见诱因,尤其当即食食物未经加热杀菌时,风险显著升高。

2.“视觉干净”的误区:仅凭肉眼判断清洁程度,忽略砧板纹路深处、水龙头把手缝隙、冰箱密封条褶皱里的微生物残留。例如诺如病毒,其感染力极强,仅10~100个病毒颗粒就可引发感染,导致全家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3.冰箱不是“保险箱”:剩菜随意堆叠、不区分生熟、容器未加盖/覆膜、食用存放超过3天或未彻底加热的剩菜,李斯特菌可能趁虚而入。该菌在0-4℃环境中仍能繁殖,对老人、孕妇等人群威胁大,可引发败血症、脑膜炎、流产、早产等后果。

4.抹布的“细菌培养皿”:抹布持续处于湿润状态,是细菌滋生的温床,每cm2细菌数量可达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个。用长期不更换、仅简单冲洗的抹布擦拭餐具、台面时,会导致病原体在不同区域交叉传播。

厨房防疫 分步骤筑牢防线

1.食材处理:从源头切断污染

生熟严格分区:准备两块案板(一块切生肉、一块切蔬果)、两把菜刀,生食材用专用盆清洗,避免与熟食容器接触。

肉类彻底解冻:冷冻肉提前放冰箱冷藏室解冻(避免室温解冻滋生细菌),或用密封袋浸冷水快速解冻,解冻后的汁液需单独处理,不可溅到其他食物上。

蔬菜“阶梯式清洗”:叶菜先浸泡10分钟,再用流水冲洗;根茎类洗净泥土(或削皮);生食蔬菜(如沙拉)可先用小苏打水浸泡,再用凉开水(或直饮水)冲洗。

2.烹饪过程:高温消灭“漏网之鱼”

肉类烧熟煮透:避免追求“鲜嫩”而不充分加热,比如牛排中心温度需达63℃,家禽肉需彻底无血丝。

剩菜“二次加热”要彻底:剩菜从冰箱取出后,需加热至中心温度70℃以上(汤类煮沸3分钟以上),且最好在2天内吃完,反复加热不超过1次。

3.厨具与环境:不给病原体留“藏身地”

案板与刀具“常清洁”:每次使用后用热水+洗洁精刷洗,每周用稀释的白醋(或84消毒液)浸泡10分钟,晾干后再用;木质案板若出现深裂纹,需及时更换。

冰箱“大扫除”:每周清理一次抽屉积水,每月用小苏打水擦拭内壁,生熟食物分层存放(生食放下层,熟食放上层),熟食需密封,避免与生食直接接触。

抹布“勤更换”:抹布每天用开水煮沸5分钟,或用微波炉高火加热1分钟消毒,2~3个月更换一次。

水槽“别忽视”:每次洗碗后,用热水冲洗水槽,每周往排水口倒入一杯小苏打+半杯白醋,溶解油污和细菌,预防下水道反味带来的污染。

4.个人操作:守住“手”的第一道关卡

处理生食食材前后、饭前便后必须用流动水加肥皂洗净手;做饭时,若触碰手机、门把手后,需重新洗手再接触食物;呕吐、腹泻时,要避免下厨,若必须操作,需做好手卫生。

特殊场景的“加强防御”

1.家庭聚餐:公筷公勺不可少,尤其夹取凉拌菜、火锅食材时,避免交叉污染;

2.外卖/网购:外卖餐盒不可反复使用;网购的生肉、海鲜用75%酒精擦拭外包装再拆封;

3.厨房垃圾:及时密封丢弃,垃圾桶每天清洗,防蟑螂、老鼠携带的病菌污染。

2025-08-14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