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不好能做造影吗?

肾功能不好能做造影吗?
作者:刘俊余   单位:荣成市中医院
407

在临床检查中,冠状动脉造影、CT造影等造影技术是诊断心脑血管、肾脏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但许多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常面临困惑:“我能不能做造影?”“造影剂会不会伤肾?”事实上,肾功能不全并非造影检查的绝对禁忌,但需要科学评估与精准干预。本文将从医学原理、风险评估到防护措施,为您详解如何在保障肾脏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展造影检查。

肾功能不好,还能做造影吗?

1.造影检查的“肾脏风险”。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对于肾功能正常者,造影剂可快速排出体外;但肾功能不全患者(如慢性肾病3期及以上),肾脏清除造影剂的能力下降,可能导致造影剂在肾脏蓄积,引发造影剂肾病。

2.“能做”的前提——个体化风险评估。并非所有肾功能不好的患者都需拒绝造影。医生会通过以下指标综合判断:

肾功能指标:检测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重度肾功能不全或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等,风险显著升高。

检查的必要性:若为急性心梗、主动脉夹层等危急情况,即使肾功能不全,也需在充分防护下优先进行造影。

造影剂伤肾的主要原因

造影剂对肾脏的损伤并非“一刀切”,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血流动力学改变。高渗性造影剂会短暂引起肾脏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研究显示,使用高渗造影剂后,肾脏血流可减少20%~30%,持续约2小时。

直接毒性作用。造影剂中的碘成分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尤其在脱水状态下,肾小管内造影剂浓度升高,毒性更强。

炎症与氧化应激。造影剂可激活肾脏局部炎症反应,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破坏肾小球滤过膜。有研究发现,造影后肾脏氧化应激指标(如丙二醛)可升高40%以上。

降低损伤的防护策略

1.检查前精准评估与充分准备

首先,做好肾功能分级管理,对于不同状态下的患者需要采用分级管理的措施:eGFR≥60ml/min/1.73m²:低风险,常规水化即可;eGFR30~59ml/min/1.73m²:中风险,需强化水化并选择低渗造影剂;eGFR<30ml/min/1.73m²或透析患者:高风险,需多学科会诊,必要时透析保护。

其次,提前停药与饮食调整。提前48小时停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肾毒性抗生素;糖尿病患者若使用二甲双胍,需提前2天停药,避免乳酸酸中毒风险;检查前12小时避免高蛋白饮食,减轻肾脏负担。

2.合理选择造影剂和水化方案

优先选择低渗或等渗造影剂(如碘克沙醇),其渗透压接近人体血浆,肾脏毒性比高渗造影剂降低50%以上,并严格控制剂量,每公斤体重造影剂用量不超过2ml,总剂量不超过300ml。

精准进行水化疗法。(1)静脉水化:检查前12小时至检查后12小时,以1.0~1.5ml/kg/h的速度输注生理盐水,总入量约2000~3000ml(心功能不全者需调整速度);(2)口服水化:能口服者检查前2小时开始饮用温水,每小时500ml,检查后每小时300ml,直至尿量达标(>100ml/h)。

3.加强检查后监测和康复

检查后每小时记录尿量,若尿量<50ml/h,及时告知医生;检查后48~72小时复查血肌酐,若较基础值升高≥25%,需警惕造影剂肾病。检查前1天至检查后3天,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600mg,每日2次),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减轻肾脏损伤;对于高风险患者,检查后可短期使用小剂量利尿剂(如呋塞米),促进造影剂排泄,但需避免脱水。

结语

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并非不能进行造影检查,但必须通过科学评估与全程防护:检查前主动告知医生肾功能状况,检查中配合医护完成水化方案,检查后严格监测尿量与指标,从而将风险降至最低。

2025-07-1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