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提防最常见的骨折——股骨颈骨折

老年人提防最常见的骨折——股骨颈骨折
作者:詹丽荣   单位:南宁市第八人民医院
96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之一,6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占所有骨折的近20%。由于老年人骨骼脆弱、恢复能力差,加上常合并基础疾病,这种骨折被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

一、为什么老年人容易“中招”股骨颈骨折?

1.骨质疏松成“隐形杀手”:50岁后,女性因绝经雌激素下降、男性因衰老,骨量快速流失,骨骼变脆、韧性降低,股骨颈骨密度低,轻微外力就可能断裂。

2.身体机能退化反应迟缓:老人平衡能力差、肌力弱,走路易跌倒,且视力、听力下降增加意外风险,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股骨颈骨折。

3.基础病“雪上加霜”:高血压、糖尿病、帕金森等疾病影响骨骼血液循环和肌肉控制力,如糖尿病患者骨骼愈合能力差、帕金森患者肢体震颤易摔倒,使骨折风险翻倍。

二、骨折发生前,做好这3点能有效预防?

1.筑牢骨骼防线,预防骨质疏松:(1)补充钙和维D,每天喝300ml牛奶或吃等量豆制品,摄入鱼虾、绿叶菜,上午10点前晒10-15分钟太阳,也可遵医嘱服维D补充剂助钙吸收;(2)抗骨质疏松治疗,女性65岁以上、男性70岁以上建议测骨密度,确诊后遵医嘱用药,勿信“补钙保健品”可替代药物;(3)适度运动,每天散步20-30分钟或打太极,增强肌肉力量、刺激骨骼代谢,避免爬山等增加关节负担的运动。

2.消除居家隐患,减少跌倒风险:(1)改造居家环境,客厅、卧室装感应灯,卫生间铺防滑垫、装扶手,门口无门槛,移除障碍物,家具边角装防撞条;(2)做好日常防护,穿防滑鞋,裤子勿过长,起身、下床用“三步法”,雨雪天少出门,外出有人搀扶、穿防滑靴。

3.骨折发生前管理基础病,减少意外诱因:(1)加强基础性疾病监测与控制,确保病情稳定;(2)定期评估身体状况,尤其是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及时发现潜在问题;(3)改善生活方式,避免导致骨折的危险行为。通过综合管理,可降低骨折发生概率,保障身体健康。

三、万一骨折了,如何及时发现和科学应对?

1.快速识别骨折信号:(1)典型症状:跌倒后髋部剧痛,无法站立或行走,患侧腿可能缩短、外旋。(2)注意“不典型情况”:部分老人骨折移位不明显,仅髋部微痛、能勉强走路,易误认“拉伤”,需及时就医。

2.骨折后做好现场处理:先让患者平躺,避免加重损伤;再用枕头或衣物固定患侧腿,减轻疼痛;最后拨打120,告知医生可能骨折,让医护人员用专业设备搬运。

3.治疗方式听医生定:(1)保守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的极重症老人,牵引固定患肢,卧床3-6个月,并发症多、愈合率低,不得已选用。(2)手术治疗:多数老人首选,内固定术适合65岁以下、骨折位置好的患者,用螺钉固定,保留股骨头,术后卧床2-3个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适合65岁以上、骨折严重或股骨头坏死风险高的患者,替换受损关节,术后1-2周可下床,减少卧床并发症。

四、术后康复,分阶段做好护理,避免二次伤害

1.术后1-2周(卧床期):(1)伤口护理:保持敷料干燥,有渗血等异常及时告知护士。(2)防血栓:每天做脚踝“勾脚-伸脚”动作,每次10秒,每天50次,医生可能用防血栓袜或药物。(3)防肺炎:每天深呼吸10次,咳嗽时按伤口减轻疼痛。(4)防压疮:每2小时帮患者向未受伤侧翻身,两腿间夹枕头,用气垫床或软枕垫腰和臀部。

2.术后2周-3个月(恢复期):(1)下床时机:内固定患者术后6-8周复查X线,确认骨折愈合后下床;置换术患者术后1周左右可在助行器辅助下站立,遵医嘱。(2)走路姿势:用助行器时,先迈健侧腿,再迈患侧腿,最后移动助行器,避免患侧腿用力过猛。(3)禁忌动作:3个月内不做“深蹲、盘腿、跷二郎腿”,避免髋关节过度弯曲或内旋,捡东西先蹲健侧腿,不弯腰用患侧够。

3.术后3个月以上(巩固期):(1)可练习上下楼梯(健侧先上,患侧先下)、散步(每次不超30分钟),不做剧烈运动。(2)定期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通过X线查看骨折愈合或关节情况。(3)继续补钙和抗骨质疏松治疗,防止骨骼再次变脆。

总之,股骨颈骨折虽可怕,但只要做好预防、及时治疗、科学康复,老年人依然能重拾健康生活。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