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开学,食源性疾病防控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秋季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为了保障师生们的身体健康,本文梳理了一份实用的防控指南。食源性疾病防控需围绕食品源头、加工过程、师生习惯、应急处置等重点环节,落实以下关键措施。
学校食堂管理(核心防线)
1.落实主体责任
学校应严格根据《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等法规,制定并执行本校食堂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开学前务必完成对加工场所、餐具用具、设施设备的彻底清洁与消毒,并全面排查食品安全隐患。
2.严格食材管控
食材采购:务必从资质合规的市场、商场和超市选购食材,并严格查验食品原材料及外包装,落实好索证索票制度。
异物管控:规范食品存放、拆包行为、设备设施使用,定期检查更换工用具,分餐售餐时加强操作防护,检查餐用具和餐食。
3.规范加工操作
刀具、砧板、容器必须严格做到生熟分开,冰箱内储存也应生熟分层、分隔存放,这是杜绝交叉污染的核心环节。食物不仅要煮熟,更要烧熟煮透。肉类、蛋类、海鲜需彻底煮熟(中心温度≥70℃),剩菜冷藏不超过24小时,复热时中心温度≥70℃。
4.人员健康管理
食堂工作人员持健康证上岗,每日晨检(如发热、腹泻、咽痛需立即离岗),工作时戴口罩、手套,禁止徒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
5.清洁消毒与留样
每日清洁消毒操作间、餐具、餐桌,定期清理冰箱、下水道,避免滋生细菌(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
提供的食品需按规定留样,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追溯。
师生个人防护(基础环节)
1.饭前便后、处理食材后用“七步洗手法”彻底洗手,避免用未清洁的手接触口鼻、食物。
2.不购买校外无资质摊贩的食品(如辣条、散装零食),不喝生水,自带餐具定期消毒。
3.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时,立即就医并告知学校,避免带病上学/工作。
应急与宣传(保障措施)
1.应急处置
一旦发生疑似食源性疾病聚集性事件,冷静正确处理至关重要。
立即停止食用: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
保留样本:保留可能导致中毒的食物样本,以便后续检测和追溯。
及时就医:立即就医寻求专业治疗,并告知医生可能的可疑食物。
报告相关部门:及时向学校和相关监管部门(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卫生健康部门、教体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和控制事态。
2.宣传教育
通过班会、宣传栏、家长群等,普及食源性疾病(如细菌性痢疾、诺如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引导师生养成良好饮食卫生习惯。
个人卫生:餐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清洗双手。
饮食选择:学会辨别并拒绝“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无生产厂家)和过期食品;不买校园周边摊贩的“三无”食品;购买预包装食品时学会看配料表和保质期。
节约意识:培养厉行节约、按需取餐的习惯,防止“舌尖上的浪费”。
将食品安全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开学第一课”等生动形式,结合案例讲解食品安全重要性、辨别不安全食品的方法等。
特别要加强对有毒植物和野生蘑菇中毒危害的宣传,教育学生不采、不尝、不吃野菜、野果、野生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