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期常见的危重症,尤其多见于早产儿,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缺乏,导致肺泡不能正常扩张,出现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对挽救宝宝生命至关重要。
症状识别:早发现才能早干预
症状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就会显现,家长和医护人员需重点关注以下表现——
呼吸急促:正常新生儿呼吸频率为每分钟40~60次,患病宝宝呼吸次数会明显增加,常超过每分钟60次,严重时可达80次以上,家长能明显看到胸部快速起伏。
呼吸困难: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会出现明显凹陷,像“小鸡啄米”一样费力,这是因为呼吸肌用力收缩才能吸入空气。
呻吟声:呼气时会发出类似“哼哼”的呻吟声,这是身体试图通过增加气道压力,保持肺泡张开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皮肤发绀:由于缺氧,宝宝口唇、鼻尖、指甲等部位会出现青紫色,严重时全身皮肤都会发青,这是缺氧的典型信号。
反应差:患病宝宝精神萎靡,哭声微弱或不哭,吃奶无力,四肢活动减少,体温也可能偏低。
需要注意的是,早产儿出现这些症状的概率更高,尤其是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的宝宝,发病风险越大。但足月儿也可能因母亲糖尿病、剖宫产等因素患病,家长不可掉以轻心。
紧急处理:争分夺秒挽救生命
一旦发现新生儿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理措施,同时尽快送往有新生儿救治能力的医院——
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宝宝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和鼻腔内的分泌物,避免呕吐物或黏液堵塞气道。不要随意拍打背部,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维持适宜环境:保持室温在24~26℃,湿度55%~65%,用温暖的包被包裹宝宝,避免受凉,但不要过度包裹影响呼吸。可使用暖箱维持体温稳定,减少能量消耗。
吸氧支持:在医护人员到达前,若有条件可给予低流量吸氧,用面罩或鼻导管轻轻放在宝宝口鼻处,改善缺氧状况。但需注意不要自行调整氧流量,以免氧浓度过高损伤宝宝眼睛和肺部。
避免不必要刺激:减少对宝宝的搬动和刺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直射。喂奶可能加重呼吸困难,暂时不要喂奶或喂水。
快速转运就医:尽快联系救护车,将宝宝送往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院。转运过程中要持续观察呼吸、肤色和反应,告知医护人员出生情况和症状出现时间。
医院救治:专业手段降低风险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根据病情采取更专业的救治措施——
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这是治疗的关键手段,通过气管插管将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肺部,帮助肺泡张开,改善呼吸功能。多数宝宝用药后呼吸困难会明显缓解。
呼吸支持治疗:根据病情轻重,医生会选择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通过机器辅助宝宝呼吸,减轻呼吸肌负担,改善缺氧。
监护与护理:宝宝会被安置在暖箱中,持续监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医护人员会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维持体内环境稳定,预防感染。
并发症防治:密切观察是否出现肺部感染、颅内出血、动脉导管未闭等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降低重症风险。
预防措施:降低发病可能性
预防同样重要,尤其是高危宝宝——
孕期管理:定期产检,积极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等疾病,避免早产。医生会根据情况在早产前给予激素治疗,促进胎儿肺成熟。
规范分娩:尽量选择有新生儿救治能力的医院分娩,尤其是早产儿和高危儿,以便出生后能及时得到专业救治。
产后观察:出生后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6~12小时,重点关注呼吸情况,早发现、早干预。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虽然凶险,但只要及时识别症状、尽早规范治疗,大多数宝宝都能顺利康复。家长要了解疾病基本知识,做好孕期和产后护理,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为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