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像压了块大石头,喘不过气……”这种描述并非文学夸张,而是许多急性胸痛患者的真实感受。胸痛是急诊科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风险——从心肌梗死到主动脉夹层,从肺栓塞到气胸,某些胸痛若未及时处理,死亡率可能超过50%。本文将结合最新医学指南,为您梳理必须立即就医的胸痛“危险信号”。
一、这些胸痛是“死神敲门”,必须争分夺秒
1. 持续超过15分钟的剧烈胸痛
若胸痛呈压榨性、紧缩性或撕裂样,且休息后不缓解,需高度警惕急性心肌梗死或主动脉夹层。例如,主动脉夹层患者常描述“胸背部如刀割般疼痛”,疼痛可沿脊柱游走至腹部,伴随血压骤升(双上肢血压差>20mmHg)。此时每延迟1小时救治,死亡率增加1%-2%。
2. 胸痛伴随“生命警报”症状
当胸痛合并以下表现时,提示病情已危及生命:
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可能为心肌缺血导致的心源性休克;
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提示急性左心衰竭;
意识模糊、四肢湿冷:常见于主动脉夹层破裂或肺栓塞;
咯血:肺栓塞的典型表现,需紧急溶栓治疗。
3. 疼痛放射至特定部位
若胸痛向左肩、下颌、背部或上腹部放射,需立即排查心脏问题。例如,心肌梗死患者常诉“左臂内侧酸痛”,而胃食管反流痛多局限于胸骨后,不会放射至肢体。
二、不同病因的胸痛特征与急救要点
1. 心脏急症:时间就是心肌
急性心肌梗死:胸痛持续>20分钟,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伴恶心、呕吐。急救时需让患者平卧,若血压正常可嚼服阿司匹林300mg,并立即拨打120。
主动脉夹层:突发撕裂样剧痛,血压异常升高。患者需绝对制动,避免剧烈咳嗽或用力排便,防止夹层破裂。
2. 肺部危机:从气胸到肺栓塞
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高体型者,突发一侧胸痛伴呼吸困难。若出现张力性气胸(气管偏移、颈静脉怒张),需紧急穿刺排气。
肺栓塞:久坐、术后患者突发胸痛+呼吸困难+咯血,需立即进行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抗凝治疗是关键,但需警惕出血风险。
3. 消化道与胸壁:容易被忽视的“伪装者”
胃食管反流:烧灼样胸痛,平躺加重,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可尝试坐起或少量饮水缓解,但需与心绞痛鉴别。
肋软骨炎:前胸壁压痛,无放射痛,常见于女性。局部热敷或外用非甾体抗炎药可缓解。
三、突发胸痛时,这些动作能救命!
1. 立即停止活动,保持安静
无论何种原因,胸痛发作时需避免走动、爬楼梯等增加心脏负荷的行为。若在户外,应就地坐下或半卧位休息。
2. 测量血压与心率
若血压≥90/60mmHg且无青光眼,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0.5mg(5分钟可重复1次,最多3次)。但低血压患者禁用,否则可能加重休克。
3. 拨打120并描述关键信息
急救电话中需明确告知:
胸痛性质(刺痛/压榨痛/撕裂痛);
持续时间与缓解因素;
伴随症状(如呼吸困难、咯血);
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
4. 避免三大误区
误区1:自行驾车去医院:胸痛患者可能突发晕厥,导致交通事故。
误区2:随意服用止痛药:如布洛芬可能掩盖心肌梗死症状,延误救治。
误区3:硬扛到天亮:夜间胸痛更易诱发恶性心律失常,需立即就医。
四、高危人群的预防策略
三高患者:控制血压<130/80mmHg,LDL-C<1.8mmol/L,空腹血糖<6.1mmol/L。
久坐族:每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老年人: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引发血管痉挛。
孕妇:孕期胸痛需排查围产期心肌病,定期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
五、急诊科就诊后的关键步骤
到达医院后,医生会通过以下检查快速鉴别病因:
心电图:10分钟内完成,可识别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胸部CT:排查肺栓塞、气胸、主动脉夹层;
血液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D-二聚体、血气分析。
若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需在90分钟内开通堵塞血管;主动脉夹层患者需转入胸外科进行介入治疗。
结语
胸痛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其严重程度与症状轻重并非完全对应。记住:所有不明原因的胸痛都需急诊排查。通过科学识别危险信号、掌握急救方法,我们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或他人争取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