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黄金6小时内的生命争夺战

急性脑梗死介入取栓:黄金6小时内的生命争夺战
作者:童强   单位: 安徽省界首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93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每分每秒都在高速运转、精密指挥。而当急性脑梗死突然来袭时,就如同城市的交通主干道遭遇严重瘫痪,大脑因缺血缺氧而陷入“绝境”。在黄金6小时的“救命窗口”里,介入取栓正是这场生命争夺战中的“终极武器”,它以微创介入的方式精准、快速清除血栓,为濒临死亡的脑组织“抢回生机”。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场生死救援背后的神秘面纱,探寻介入取栓技术如何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

1、什么是急性脑梗死?

定义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进而引起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特点

起病急骤:患者前一秒可能还在正常活动、与人交谈,下一秒就可能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发病率高: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

救治时间窗有限: 如同与死神进行的一场“限时赛跑”,治疗的“黄金时间窗”为发病后的6小时内;超过6小时,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

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即便经过积极治疗,仍有许多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可在发病后短时间内死亡。

2、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急性脑梗死患者黄金6小时内的生命争夺战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内介入取栓术作为一种针对脑梗死的前沿治疗手段,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大放异彩”。

什么是血管内介入取栓术?

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医生能够清晰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和血栓的位置。手术时,经股动脉等外周血管穿刺,将微导管插入,在DSA的实时监测下,精准地将微导管送达血栓部位。随后,利用专门的取栓器械,如支架取栓装置,经导管将血栓直接取出,迅速恢复脑血流。这种直接针对血栓的治疗方式,具有更高的血栓清除率,能够更有效地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 。

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微创:与开颅手术等相比,血管内介入取栓术对患者身体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

精准定位与治疗:借助DSA等先进影像学技术,医生能够精确地确定血栓位置,将取栓器械准确送达病变部位,进行针对性的取栓操作,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影响。

提高血管再通率:该手术能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利用取栓器械将血栓取出,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传统药物溶栓治疗。

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及时恢复脑血流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损伤,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从而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血管内介入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挑战

技术与设备要求高:需要配备先进的DSA等设备,同时要求手术医生具备精湛的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熟练掌握脑血管解剖结构及介入操作技巧,以确保手术安全和效果。

有手术风险:手术可能出现血管破裂、夹层、血栓脱落导致远端栓塞等并发症,还可能因血流突然恢复引发再灌注损伤,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

术后管理要求高:术后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变化,控制基础疾病,术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需关注出血风险及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费用较高:该手术需要使用专门的介入器械,总体治疗费用较高,可能给患者家庭带来一定经济负担。

3、开展血管内介入取栓术的注意事项

把握适应症、禁忌症

适应症:通常年龄在18岁及以上,头颅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且存在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责任血管闭塞,梗死核心体积较小,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

禁忌症: (1)颅内出血;(2)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3)近期重大手术,如开颅手术、心脏手术等;(4)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5)无法控制的高血压;(6)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等其他颅内病变。

重视术后康复

病情稳定后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运动康复、语言康复、认知康复等,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在急性脑梗死这场“生死时速”的较量中,介入取栓技术无疑是守护生命的“利刃”,帮助患者重拾美好生活,守卫健康。

2025-08-2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