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体检报告,看到“大便潜血阳性”几个字,不少人瞬间慌了神,脑海里第一个念头就是:“完了,是不是得了肠癌?”其实,大便潜血阳性并不等同于肠癌,它背后可能藏着多种原因。
大便潜血阳性究竟是什么
大便潜血阳性,简单来说,就是粪便中有少量肉眼看不见的红细胞,需要借助化学检测等方法才能发现。这意味着消化道可能存在少量出血的情况。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免疫法和化学法等。免疫法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来检测粪便中的人血红蛋白,准确性相对较高,受饮食等因素干扰较小;化学法基于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能催化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氧化色原物质而显色,不过其中的联苯胺法因潜在致癌性等问题,现在使用相对减少。
消化道疾病是“常见元凶”
1.消化道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导致大便潜血阳性的常见消化道疾病。胃溃疡患者胃黏膜存在破损,当胃酸和胃蛋白酶等刺激破损部位时,可能导致少量血管破裂出血,从而使大便潜血呈阳性。十二指肠溃疡与胃溃疡类似,是由于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修复机制失衡,导致黏膜破损出血,发病机制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饮酒、饮食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饮食无节制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进而使大便潜血阳性的可能性增大。
2.消化道恶性肿瘤:结肠癌和直肠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过程中会侵犯周围血管,导致出血,从而使大便潜血呈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逐渐增加,一般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其大便潜血阳性的概率相对较高。直肠息肉虽多为良性,但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史的人群,直肠息肉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也更易出现大便潜血阳性的情况,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与直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3.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由于炎症刺激肠道黏膜,使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与粪便会混合在一起,进而出现大便潜血阳性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美沙拉秦缓释颗粒、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药物进行缓解。
全身性疾病也可能捣乱
除了消化道疾病,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大便潜血阳性。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疾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不足或功能异常,容易出现消化道等部位的出血,从而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成人都可能患病,自身免疫因素是导致该疾病的常见原因,此外,某些药物、感染等也可能诱发。
非疾病因素也不容忽视
1.饮食因素:在检测前几天,如果摄入了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血、肝脏和瘦肉,可能会导致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此外,过量摄入维生素C或其他还原性物质可能干扰化学法检测,引起假阴性结果。如果近期进食较多猪肝、鸭血等食物,就可能出现大便潜血阳性的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在调整饮食后可逐渐恢复。
2.药物影响:服用铁剂、抗凝药等药物时,可能会使大便潜血试验结果呈阳性。建议患者在做检查前告知医生服用药物的情况,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正确应对大便潜血阳性
当看到大便潜血阳性的结果时,不要惊慌失措。首先,要及时就医,向医生详细描述自己的症状、饮食情况和用药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进一步的检查,如胃镜、结肠镜、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查等。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情况,明确是否存在溃疡、炎症、肿瘤等病变;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结肠和直肠的黏膜,发现结肠息肉、结肠癌、炎症性肠病等病变;血常规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出血的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出血;凝血功能检查则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全身性凝血功能异常相关疾病导致的大便潜血阳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